1998 QE2小行星 6/1凌晨近掠地球相距僅580萬公里

▲6/1凌晨看1998 QE2小行星近掠地球。(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直徑達2.75公里的小行星1998 QE2,將在5月31至6月1日近掠地球,距離地球約580萬公里,相當於15倍地月平均距離,雖無撞擊之虞,但因爲體積大,亮度達11等,以一般業餘天文望遠鏡即可拍攝觀測臺北市立天文館提醒臺灣地區口徑10~15公分以上望遠鏡的同好或天文臺,可在5月31日傍晚入夜後到隔日凌晨2時左右進行觀測。根據天文學家預測,小行星(285263)1998 QE2將在5月31日以距離地球約580萬公里(0.039AU)的距離掠過地球,由於這顆小行星是近地小行星中體積比較大的,較易觀測它的表面細節,而且本次接近地球之後,未來200年內,不會再有如此近的接近機會,對雷達觀測而言是個很好的目標,業餘天文愛好者也可以利用一般望遠鏡拍攝到它的光影

這個小行星是麻省理工學院位在美國墨西哥州林肯近地小行星搜尋計劃於1998年8月19日發現的。1998 QE2爲發現當時,國際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賦予之暫時編號,乃按新小行星的發現年、發現月份(每半個月一個字母,跳過I)與該半個月中新發現小行星的順序來定;之後經長期觀測,確認其軌道後,再賦予其永久編號爲285263。

2010年時科學家曾利用史匹太空望遠鏡觀測估計它的直徑大小約2.75公里,反照率約爲0.06,自轉週期約5.28小時。天文學家預期它最接近地球時,最亮可達約11等,需使用口徑10~15公分以上的望遠鏡配合天文攝影的方式,才能捕捉到它的身影

▲1998 QE2小行星在天秤座的位置。(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這顆小行星最接近地球是在臺北時間6月1日凌晨4時59分(5/31/20:59 UT),可惜的是對臺灣地區而言,這顆小行星此時已經西沈預估5/31~6/1這幾天,1998 QE2位在天秤座附近,傍晚入夜後即可觀察,約凌晨3時左右西沈,因此臺灣地區的最佳觀察時機將是在5/31晚上7時~6/1凌晨2時左右,幸好這段時間的亮度大約都在11~12等左右等左右,沒有比最接近地球時還暗很多。

2.7公里直徑,相當於5.3座101大樓疊起來,像這種大小的小行星,能這麼接近地球,科學家可以詳細取得其大小、形狀、自轉、表面特徵以及任何可以提供其來源的訊息。雷達科學家還可取得精確的距離和速度資料,以改進其軌道計算精確度,掌握更正確的未來運動模式。它被雷達科學家們視爲今年內最佳的雷達觀測目標之一,雷達科學家預訂在5/30~6/9之間,動用70米的金石(Goldstone)深空網(Deep Space Network)、300米的阿雷西波觀測站等雷達天線進行觀測。

小行星由於始終暴露在太陽輻射下,因而形成各種形狀。先前利用雷達或太空船觀測過的小行星,有狗骨頭保齡球瓶、橢球形、菱形馬芬蛋糕狀或馬鈴薯狀,不一而足。而1998 QE2到底會是什麼形狀,那就拭目以待了。

除了利用地面各種儀器進行觀測外,美國航太總署(NASA)計劃在2016年發射OSIRIS-RE任務研究(101955) Bennu小行星,並勘查未來任何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新發現小行星。此外,藉由研究這些小行星或彗星,也可獲得一些太陽系起源、地球之水由何而來、甚至地球生命起源的相關線索

而NASA前一陣子也曾發佈將要進行首次小行星確認、捕捉與重新定位或改向的載人太空任務,利用像是遊戲一樣的技術,不僅維護地球安全,同時也可使人類在太空中科學研究、技術與探索等能力更上層樓。(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