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以上長者 10人有1人吞嚥異常

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提供)

根據國健署公佈的資料,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吞嚥異常,意即生活中吃飯、喝水等小事,也成爲病痛來源。醫師提醒,年節返鄉與家人用餐的同時,若發現長輩嗆咳、明顯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需多加留意。

國健署表示,根據國內的一項研究,臺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中,21.8%每週至少有3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其中約有12.8%爲吞嚥異常者,意即每10個長者,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

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吞嚥困難的初期症狀包括進食易嗆咳、吞嚥後口腔仍殘留許多食物、用餐中明顯流涎等。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民衆往往因此忽略異狀。若無積極處理,可能導致患者在喝水、進餐時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危及性命

王亭貴表示,正常吞嚥共分4階段,許多長者的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口腔準備期爲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吞嚥。

隨着生理老化,長者常伴隨牙齒脫落、咀嚼能力退化、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其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包括肌肉力量不足導致「吞不乾淨」,以及咽喉上升速度慢造成喝水、湯時的嗆咳現象。

針對「吞不乾淨」的長者,王亭貴建議將每一口飯分2至3次吞嚥,吃藥時藥物磨成粉,伴着果泥一起吃;至於較易嗆到的長者,則應「含一下在吞」,另避免仰頭,以免呼吸道打開。因此在喝水、湯時,善用吸管及湯匙,並避免與人說話。最簡單的方式是在水、湯中增加增稠劑,延緩吞下的速度。

另一方面,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吞嚥困難者可能衍生營養不良的問題,建議長者應攝取6大類的食物,吃得對且吃的巧,才能增進食慾,遠離營養不良。發現有吞嚥困難時,應尋求營養師語言治療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