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家券商定增縮水 部分投資人陷浮虧

在當前以淨資本和流動性爲核心的監管體系下,資本實力成爲證券公司發展資本中介等創新業務、增強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券商近年來通過上市、定增等方式融資補血,受A股環境以及券商板塊回調影響明顯,今年以來僅有財達證券上市,3家券商完成定增。

截至5月27日,已有12家券商在再融資新規下“完成”定增,預計募資共計1276.18億元,實際募資共計995.56億元,這主要是7家券商定增“縮水”所致。其中,浙商證券、中信建投募資額縮水嚴重,實際募資額均不足預案募資的三成。

業內分析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券商定增募資“縮水”,主要是受大環境和券商股價走低影響,定增投資心態偏謹慎。

實際定增金額“大縮水”

定增新規自去年2月14日施行以來已滿一年,在定增價打八折、縮短限售期等鬆綁條件的刺激下,定增市場一度“火爆”,但是受市場資金面以及股價表現影響,去年年底至今,券商定增表現“受挫”,投資人態度趨向“謹慎”。

2021年以來,已有3家券商完成定增,天風證券、浙商證券募資金額均不及預案。其中,浙商證券預計募資100億元,而實際募資28.05億元,大幅縮水近七成。

浙商證券對媒體迴應時提及,近年來通過利潤滾存實現了一定的資本補充;浙商證券自去年7月以來股價出現大幅擡升,較定增預案的預測基礎發生了變化;2021年市場資金面發生了重大變化,2月18日後出現大幅調整,疊加前期A股市場對證券行業關注度較低,整體上市場參與情緒較去年有所變化。

回顧去年,上市券商紛紛通過新規融資補血,共有9家券商完成定增,“頂格”實現募資和實際募資“縮水”機構各佔一半。比如,2020年底中信建投完成39億元定增,比預案130億元縮水七成。

中信建投對此次實際發行規模低於預期值做出瞭解釋:一是由於公司A股股價較2019年1月有大幅上漲,預測基礎發生變化;二是公司兩年來通過利潤滾存實現了一定的資本補充。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第一,跟市場資金面、投資偏好等大環境有關係,目前整個定增市場人氣相對不高,也出現定增破發現象,投資人對此興趣不大。第二,跟券商股疲弱行情有關,儘管定增價格打八折,投資人最短鎖定期爲6個月,但券商板塊經歷年初大漲後不斷下跌,短期趨勢或面臨調整,這意味着有虧損的可能性,券商找不到合適的投資者,募資金額只能縮水。

4家券商定增投資人“浮虧”

券商股價呈現“過山車”行情,去年7月達到高峰後,2020年底到2021年初大漲,在2021年2月18日之後大跌,5月上旬震盪上行,5月11日至5月26日上漲12%。

以5月26日收盤價計算,12家完成定增的券商中有4家券商定增股東處於浮虧狀態,分別是西南證券、海通證券、南京證券、中信建投,折價率分別是1.22%、9.06%、17.18%、2.16%。在參與南京證券此次定增的股東名單中,獲配投資者數量達到15家,包括南京紫金投資集團獲配0.27億股,鎖定期60個月,目前浮虧0.52億元;南京市交通建設投資控股獲配0.31億股,鎖定期36個月,當前浮虧0.6億元;深圳市蜀蓉投資獲配0.14億股,鎖定期6個月,如果尚未退出目前浮虧0.27億元。

另外8家券商最新收盤價高於定增價格,定增股東處於浮盈狀態。湘財股份去年完成兩次定增,前後共計募資116.8億元。去年6月份,湘財股份通過注入哈高科實現曲線上市,並完成106.8億元定增,定增價格4.79元/股,以5月26日收盤價14.85元/股計算,每股浮盈10.06元/股,最新溢價率爲209.96%。

今年5月10日,湘財股份47億元定增獲批,最新定增預案修訂了兩個地方,募資總額由此前的不超過60億元縮水至不超過47億元,募集資金投向不再包含使用不超過13億元募資用於支付收購大智慧15%股份的部分收購款項目

7家券商正在定增路上

桂浩明進一步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券商行業近些年發展較快,但缺乏創新,有待進一步進行整合、內部整頓、加強規範,現在發展進入相對瓶頸期。投資人對參與定增券商保持謹慎態度,有些券商利潤很高,但背後有不穩定性等風險。也有投資人會認爲,規模較小的券商即便通過再融資補血,競爭力也很難增強。

還有7家券商正在定增路上,預計募資金額均不超過100億元,涉及總額382.56億元。融資目的包括補充流動資本、項目融資、收購資產等,投入方向主要是發展資本中介等業務。從最新情況來看,湘財證券47億元定增已經獲得發審委批准,國海證券、華創陽安東興證券、國聯證券獲得股東大會批准,錦龍股份定增獲得董事會批准。結合當前市場資本面等情況,再看當前券商板塊走勢,以及定增券商自身規模,實際募資情況備受市場關注。

國聯證券於2020年7月31日在A股上市,此次想通過定增募資65億元。國聯證券直言“補血”必要性,預計未來證券行業發展將呈現出以下趨勢:一是分化整合提速,行業參與者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行業集中度進一步上升;二是證券行業國際化全球化程度提高,外資券商進入中國市場,中資券商也大力拓展海外業務,證券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三是行業進入重資本發展模式證券公司業務模式將從過去的以通道佣金業務爲主過渡到收費型中介業務、資本中介類業務和自有資金投資業務等並重的綜合業務模式,並將逐漸成爲證券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