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菜販創業記:社區團購火 我踩的卻全是坑!

(原標題:成都90後菜販創業記:社區團購火,我踩的卻全是坑!)

文/ 楊松 編輯/ 陳曉平

91年出生的劉坤倫,在成都做了八年的蔬菜生意,靠販菜買了房、車。在生鮮超市、社區生鮮店、社區團購的接連衝擊下,這門小本買賣,愈發難做了。

今年6月,他嘗試過社區團購模式,受限於團長分成比例高、訂單量低等原因,貨物積壓虧損告終,不得不回到菜市場,繼續擺攤謀生。

劉坤倫向《21CBR》記者覆盤了社區團購的生意,跑通的難點在哪裡?這些也是巨頭們要攻克的模式難題。

劉坤倫發現,疫情過後,菜市場進來很多年輕人,85後菜販明顯增加,去產地收貨時,也發現多了年輕面孔,不全是四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了。賣菜的小生意,確實也牽動着千家萬戶。

面對巨頭們的高額補貼,他說,如果繼續燒5年,擺攤賣菜肯定就沒得做了。

以下爲其自述,內容有編輯:

失敗的團購創業

2013年開始,我在成都做蔬菜買賣,之前做辣椒批發生意,從原產地採購,再分銷給別人。去年虧錢了,今年就沒做批發,主要在成都市溫江區菜攤,做零售,主要銷售萵筍西紅柿等。

現在菜攤,一天能賣一千多斤蔬菜,有三千左右收入,和父母三個人打理,沒有聘請外人幫忙,所在菜市場規模不大,蔬菜攤位十幾個,攤位月租金2000元。

在2018年,菜攤一天能賣兩千斤蔬菜,現在下滑到一千多斤,每天銷售額也下降了數百元,也從產地拉貨給學校、工廠以及生鮮超市,做點分銷。

今年6月,我加入到社區團購大軍,如果做得好,就想關掉線下的零售攤位,只做線上的配送,扛了4個月,以虧損告終。

我是在互聯網朋友的鼓動下,開始社區團購項目。老顧客比較多,直接建了一個微信羣,加些周圍小區業主羣,也與其他社區的團長合作

我合作一共5位團長,6月份進入時,成都市場團長分成比例很高,普遍25%以上,我也沒太計較,給了他們35%的提成。後來覆盤,分成比例太高,導致最後也沒賺到錢。

社區團購主要銷售蔬菜跟水果,包括蔥薑蒜在內,二三十個品類,想着用戶採購蔬菜時,儘量給他們配齊。

剛開始,預想一天能有七八百斤的銷量。真做起來發現,生意最好的時段也就兩三百斤,一個團長能帶來40多單量。不是說團長不去賣力推銷,而是蔬菜很難促銷,用戶不想囤太多,就想每天吃新鮮的。

即便一位團長帶來40多單,也賺不了錢。

我算過,有團長一天最高帶來63單,大概700多塊的營收,除去成本、抽成、打包、配送,毛利就百來塊。在菜攤上賣七百多塊,毛利肯定不止一百。

想要在產地拿到有競爭力的價格,得下大額訂金,只有拉到一定量的貨,運輸成本等也才能覆蓋,用戶銷量不上去,又導致貨物積壓,不得不低價處理給其他客戶

我盤算過用低價商品引流,選的玉米,一斤地裡價格1塊7,拿到羣裡2塊5,除去團長分成、油錢,就是虧損。用戶也很聰明,買完玉米就走了,沒來我這邊買西紅柿、茄子、豆角等等。

年輕人自己做飯挺少,接觸到客戶,八成以上全是中老年人。成都人愛逛街,父母閒着沒事,幫忙看小孩,做一日三餐,這些人有大把時間,去逛菜市場,哪個菜色便宜,菜品好,就在哪裡買。

社區團購項目堅持4個月,10月,徹底停掉,算下來虧了2萬多塊。

難越的4道門檻

社區團購項目沒做起來,總結有多方面原因。

第一,抽成;

團長要高額分成,就必須提高產品利潤,同樣一斤菜,賣價得比菜市場稍微高5毛、1塊,才能平衡過來,這樣沒了價格優勢,又難留住用戶。

第二,配送;

我的零售攤位就兩三個人,要另外分出一個做配送,菜攤週轉不過來。另招人專門做配送,成本又太高,賺的還不夠他的工資。我還沒有租倉庫,自己攤位作爲小倉庫,不然,成本會更高了。

第三,退換貨

社區團購的用戶看不到貨,這很關鍵,非常影響體驗。比如,用戶要三青萵筍,你配送了個二青的,下次不找你了,兩種萵筍的價格也不一樣。

我的項目規模雖不大,也遇到棘手的退換貨問題。茄子放在攤位,被太陽曬到,變花皮了,用戶就要退款。原本這單茄子可以掙一塊,最後虧5毛或一塊處理掉。

第四,損耗

菜品要做初加工,萵筍地裡成本價1塊到1塊2一斤,拉回來賣2塊錢,得去葉子,毛利只有四五毛。生菜之類的綠葉菜,損耗基本達到百分之四五十,還有賣不完的菜,這些都是虧錢的地方。

我發現,個人去做社區團購,生鮮和水果,這兩樣利潤虧的機率比較大,盈利太少,還是要靠農副產品,比如土雞土鴨、魚、臘肉之類,這些產品利潤高。

我認識一個賣臘肉的,通過社區團購一天能賣到一兩萬,這邊臘肉批發價1斤30左右,他能賣45-50元,也能給到團長更高的提成。

這要找好貨源,我對農副產品瞭解不多,也就沒做,推銷高價產品農,對團長的口碑要求也高,用戶很挑剔,感覺你賣的口感差,通常就不會再消費了。

滴滴的社區團購“橙心優選”也進成都了,我判斷也不好做,當然它有資本支持。至少在成都,“錢大媽”做的事也是這樣,不停砸錢,單店虧損也很厲害。我徒弟郫都區開店,旁邊就是錢大媽,去看過很多次,一個月虧幾萬。

就目前來看,生鮮這東西,你砸多少錢進來就虧多少錢,基本上沒有回本的。菜市場畢竟存在這麼多年,中國做飯的,基本屬於中老年人,有根深蒂固的習慣。人家接送完孩子,順道就去菜市場或者超市,買了自己就走了。

即便小區人口密度高,配送成本降下來,就我的經驗,不太容易跑得通。我住的小區,數百戶,上千人,業主羣裡面就有社區團購的,每一天訂菜的,就五六戶人家,目標客羣還是中老年人多,主要在成都,大把閒人,大把時間去逛菜市場,北上廣用戶可能沒那麼多時間。

賣菜生意難做

互聯網巨頭大舉進入生鮮之前,賣菜生意就不好做。

社區團購只是火,現在影響很有限,主要是生鮮超市與社區門店開得多,用戶們也圖方便,家門口完成採購。傳統菜市場越來越少了,成都也在做新型的農貿市場,如果改造好,或許能恢復競爭力。

我也想過開社區門店,房租、水電、人工成本太高,一個徒弟在郫都區開了兩家,銷售蔬菜、糧油、肉類等,兩家店一天營業額不到5000塊,利潤不如我的菜攤高。

我也入駐過“京東到家”,單量通常不多,一天最高20多單,土豆三四個,萵筍兩根,你得一樣樣給他裝,要專門分一個人,對接京東到家的訂單。十幾樣菜,賺幾塊錢,遠不如在菜攤多賣一兩個人,就給停掉了。

菜市場擺攤賣菜,我入行比較早,積累了老客戶也多,能維持走下去。隔壁攤主是去年開始做,沒有客戶積累,今年生意大幅下滑,打算過完年就不做了。巨頭社區團購跑步進場,生意就更不好做了,大部分年輕人不會再去逛菜市場。

從創業經歷來看,巨頭們如果持續投資下去,賺錢機會可能也有:大城市年輕人多,不缺用戶;經常打折促銷,價格優勢大,賣得出去,耗損少;解決好配送以及產品質量,就能提高復購率。

以產品價格來說,有老顧客向我推薦一款App,限購的土豆9毛8一斤,在小區裡自提,真便宜,我自己也去買,不很新鮮,也不好吃,架不住價格便宜。我們菜攤上的成都本地土豆,賣到三塊一斤,地裡採購的成本就要一塊多。

相較社區團購,我們最大的競爭優勢,只有“新鮮”了,其他沒法競爭,只能接受。

橙心優選前段時間,從我這裡也拿過4次貨,白蘿蔔等大概數百斤,就一小夥子來談的,量也不是很大,後續沒再合作。現階段,它並沒有上游價格的優勢,估計難做到一級批發商。

無論怎麼說,互聯網公司手裡握着用戶,量一大,從產地採購直供貨源,可以影響上游產業鏈。以魚爲例,從產地拉一兩個品種,低價直銷給用戶,巨頭們更有優勢做。

我們從農戶那裡收貨,價格隨行就市,蔬菜行業就剩幾家寡頭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定價權,連蔬菜基地農民的收入也有影響。所以,真心反對壟斷,壟斷只會使得社會階層分化越來越大。

做社區團購的巨頭,我理解他們主業增長慢,得去挖掘下一個風口,做社區團購也不是做生鮮,就是引流,方便未來賣利潤空間大的品類。如果持續往裡面一直砸錢,繼續燒5年甚至更長時間,我們菜販肯定就沒得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