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阿嬤的助行器怎麼挑? 專家建議選「滾輪式」

滾輪行器(左)比固定式助行器移動方便。(影/記者嚴雲岑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高齡社會來臨,許多上肢正常但下肢肌力不足,或者缺乏平衡感耐力長輩,都需靠助行器維持行動能力,但若挑選到不適合的產品,反而容易跌倒。新北市輔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表示,最適合長者的助行器其實是「滾輪式」而非「固定式」,前者可省去擡起來的動作,又有煞車功能,不會因步行速度過快而「翻車」。

市面上常見的助行器分爲「固定式」、「左右交替式」與「滾輪式」3種,使用前要先將高度調至病患股骨的大轉子處,手肘則需落在最佳的力學角度20~30度處,等同於手腕關節骨凸地方,並經專業治療師輔具中心人員教導後,才能上路行走。

食藥署舉辦「善用助行器,行走不求人記者會。(圖/記者嚴雲岑攝)

楊忠一說,固定式助行器的使用方式爲助行器先出去,再來是受傷或慣用腳,另一腳再帶上即可;交替式助行器則爲單手單腳同時移動,但患者常見情形爲,單手出去後不知道該哪一隻腳要跟着移動,進而造成混亂,一般只會建議給上肢較無力中度脊髓損傷或小兒麻痹患者使用。

滾輪式助行器則是最適合初學長輩使用的輔具之一。楊忠一在示範時提到,很多長輩使用固定式助行器時,都會因向前力量太大而「翻車」,但滾輪式助行器因前面有輪子,後面有承重煞車耐磨墊,不僅向前移動時只要用滑的,重心不穩時也不易摔倒,且行走時比固定式快上1.5倍,剛開始學步腦性麻痹或身障孩童皆適用。

▲楊忠一示範滾輪式助行器配件替換方式。(圖/記者嚴雲岑攝)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正寧表示,根據統計,食藥署發出的合法助行器許可證共有128張,外國進口就佔了100張,民衆在選擇產品時,除應看清楚是否爲合格醫材外,也應先詢問專業人員,纔不會發生使用後走路反卡卡的窘境

▼市面上常見的三種助行器。(圖/記者嚴雲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