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國小日治老講堂 變身小藝廊美感爆表

建於1933年的新竹北門國小「同心堂」,經改造後變身成「校園藝廊」,未來可做展覽、表演,甚至體育課程等多元使用,一掃原先的陰森印象。(新竹市政府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建於1933年、仿羅馬式建築的新竹市北門國小「同心堂」,其於日據時期集會講堂,2020年北門國小獲選「教育部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讓同心堂變身「校園小藝廊」,未來可做展覽、表演,甚至體育課程等多元使用,一掃原先的陰森印象。

教育處表示,北門國小同心堂原空間設備老舊,動線不佳,整個空間極爲陰暗冷清,該空間去年從全臺260所學校中獲選,成爲有全國25所校園參與的「教育部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劃」,由設計團隊黑生起司進駐設計,共投入205萬,重新改造同心堂。

設計師此次特別保留磨石子地板上的「北門校徽」,新時代設計與百年教育工程並存,凸顯新竹市設計力與時代使命。(新竹市政府提供/陳育賢新竹傳真)

市長林智堅今天特別到北門國小造訪全新的同心堂,並與學童一起上體能課,跑跳體驗全新空間。他說,改造後的同心堂有5大亮點,包括空間以Tiffany藍爲主色調,搭配米、白、灰,照明以跳躍式排列讓學校可以彈性運用於表演、展覽。

第2是磨石子地板上「北門校徽」被特別保留下來,調整外框色彩使其融入新設計,也更凸顯校徽承載的歷史精神

第3是將原先80公分高的講臺下降成爲圓形階梯舞臺,舞臺上下零距離,盼打破孩子上臺緊張感也提高表演意願。第4是運用減法設計,創造更多收納空間,除了舞臺兩側可收納,還有作品展示櫃也設計成有座位輪子推動,更加方便。

最後則是舞臺後方5個圓形燈具,背後過去是日據時期放置教育敕令的「奉安櫃」,每於集會時要拿出宣讀,設計團隊透過圓框意象,希望保存歷史意義,讓孩子可以透過雙眼探索,也象徵看到過去、迎向未來。

教育處代理處長沈靜濤表示,設計師黑生起司此次以「校園博物館」爲概念,將同心堂打造爲「兒童探索基地」,透過視覺符號以兒童將手圈手,在眼前窺探的意象應用在設計元素中,並以高明度的色彩刺激兒童的視覺體驗,規畫多功能使用的舞臺,滿足空間中不同的使用情境營造豐富有趣的探索氛圍

北門國小校長賴雲鵬則指出,以前的同心堂光線昏暗,舞臺設計太高,學生使用上很不方便,反而常被租借當辦桌場地或做儲物空間,現在空間完全脫胎換骨,學生的藝能表演課程又多了一新去處,是學校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