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須文蔚》當天龍國萬華區降至數位發展潛力區

行政院組織法明定,組改後將成爲「14部、8會、3獨立機關、1行、1院及2總處」共29個部會,外界好奇成立數位發展部後,是否會衝擊到組改框架。圖爲數位情境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舊曆年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告了109年度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其中顯示出一個最大的警訊,就是傳統都會區開始出現數位落差的問題。最新調查顯示臺北市萬華區從101年數位發展最佳的1級區域,在新調查中降1級。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都有接近5成以上的區,落在數位發展有待輔導的2到4級區域。可見在臺灣數位平權政策的推動上,不僅偏鄉有着數位基礎建設資訊應用情形、社會經濟、教育文化、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都會區也面對了數位平權的挑戰。

如果參考另一項重要的國際評比,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2019年全球科技資訊報告,顯示臺灣在「網路整備度指數」(NRI)中不斷後退,從2013年的全球第10名,在2016年爲19名,最新的排名則掉到26名。臺灣在該份調查中,在資訊人力與基礎建設上,表現較佳,但是有關數位信任、管制與數位包容(digital inclusion)等「政府的網路政策」方面排名爲最低,名列第39名,其中又以農村地區使用數位支付的差距爲88名、線上信任與安全則爲53名錶現最差。

可見政府雖然重金投入前瞻建設,顯然相較於領先羣國家還是有所不足,且從2017年之後,大量預算並未對症下藥,資源大量投注在基礎建設或是原本政府的公務事項上,並未針對新科技衝擊下的數位包容政策,有關數位落差與否的評估,一直停留在分析民衆使用無線網路科技的普及程度,對於都市中弱勢民衆或是偏鄉民衆的資訊素養提升與否?透過網路參與公共事務能力?或是數位信任與資安的法制?乃至於迎向數位支付社會的整備?顯然都沒有特定的政策與作法支援,也就使得臺灣有高度的4G網路涵蓋率,卻沒有數位平權的社會結構。

回到臺灣的現實處境,109年度《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有其參考價值,但並非固定連續樣本研究(Panel Study),和先前研究相對照,在指標上進行了部分的調動。其中排除「交通動能指標」,固然與過去調查中發現:「交通便利性仍是影響偏遠鄉鎮資訊近用機會的重要因素,具體展現於區域分類研究,就是產生交通不便的離島-花東全數集中在數位發展四級區域的分類結果。」但據此排除後,就使得原本在四級區的花東鄉鎮市不少「進步」兩級(如:花蓮市、吉安鄉與新城鄉),或外島馬公市金湖鎮、金寧鄉、金城鎮、北竿鄉、東引鄉與莒光鄉都成爲分羣2的鄉鎮,南竿鄉甚至進入分羣1,相信會讓身處偏鄉的民衆覺得不可思議。

政府長期在偏鄉或住民部落推動的數位平權計劃,在面對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下,自然有其必要持續加強力道,這可以從國際評比中所關注的指標,早就不限於網路的申請使用,已經進入電子商務、數位支付、資安、網路公共參與等項目,而臺灣成人的資訊教育上,應當以更新穎的課程內容,深入偏鄉與部落。

面對數位包容政策的推動,希望建立一個個人不會因爲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種族以及居住地區之不同,而有不同接觸與使用資訊的機會。則過去臺灣長期忽略的都會區中的弱勢族羣,無論是銀髮族、婦女、新住民或是原住民,顯然在政府長期忽略下,也有納入數位平權政策關注與培力的對象中,各直轄市政府應當開始規畫實施成人的資訊教育活動,弱勢者也能具備數位包容社會應有的知識、技能與能力。

當天龍國萬華區降至數位發展潛力區,加上國際「網路整備度指數」排名不斷退後,絕對是一個警訊。臺灣希望建立一個數位平權與數位包容的社會,勢必重新調整展戰略,無論是數位包容的政策、發展完備的調查體系、資源與輔導策略釐定,都必須更弦易轍,才能將臺灣在資訊設備與人才的優勢帶動國家競爭力的提升。(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系教授、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