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心臟病致死風險增加2倍 學界建議這樣做

澳洲研究團隊發現,長期夜間無意識地醒來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的風險高出近2倍。(圖/路透社)

爲了解睡眠中斷與心血管疾病、總死亡率關係,澳洲阿得雷大學研究團隊針對8,001名參與者展開爲期6至11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睡眠正常的女性,長期夜間無意識地醒來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死的風險高出近2倍。雖然在男性身上沒有看到如此明顯的風險成長,但長期夜間無意識清醒的男生,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也增加逾25%。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2021年4月的《歐洲心臟期刊》。現有文獻證實睡眠不足和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因此致死,存在着相當關聯性。文獻更指出,一天睡眠不滿6小時與一天睡眠超過8小時,都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

然而,光看睡眠時間的長短,並不能反映睡眠品質神經生理的關係。例如,一個人可能睡得很長,但睡眠品質、連續性與睡眠深度都不盡理想。對一個睡眠不規律的人,不論睡多久都可能增加死亡風險。

一個人夜間無意識清醒的頻率持續時間,無疑地影響睡眠的完整程度;然而,此一現象對罹患心血管疾病產生的風險,以及因此而致死的機率,目前文獻卻缺少研究因而引起研究團隊的興趣

爲確定夜間無意識醒來對於長期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影響,以及因該病而致死總死亡率的風險,研究團隊透過《男性骨質疏鬆骨折研究》(MrOS)、《女性骨質疏鬆骨折研究》(SOF)與《睡眠心臟健康研究》(SHHS)三項研究,分別取得2,782名男性志願者、424名女性志願者,以及2,221男性與2574名女性參與者參與實驗。所有參與者必須透過整晚多導睡眠圖儀監測,來記錄其夜間無意識清醒次數

在MrOS的11.2年追蹤期間,約665人死亡;其中有236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在SOF的6.4年追蹤期間,約105名婦女死亡;其中47例死於心血管疾病。在SHHS的10.7年追蹤期間,987名參與者死亡;其中344例死於心血管疾病。

調整包括總睡眠時間、年齡病史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吸菸習慣變數後,研究團隊發現女性出現夜間無意識清醒的頻率比男性來的低;不過,相較於一覺到天亮的女性,夜晚醒來頻率逾6.5%的婦女,因心血管疾病而死的風險比也較高,在SOF中這樣的風險比提升2倍,在SHHS中這樣的風險增加1.6倍。此外,因其他原因而死的風險,在SOF也成長1.6倍,在SHHS則提升了1.2倍。

若將SOF與SHHS兩項研究結合起來統計,夜間無意識清醒頻率逾6.5%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爲12.8%;相較於一覺到天亮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爲6.7%,前者的風險成長近2倍。同樣地,一覺好眠的女性死於其他原因的風險爲21%,但夜間常無意識清醒的女性卻成長至31.5%。

至於男性,相較於一夜好眠的男性,若夜間睡眠醒來頻率逾8.5%的人,因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因素致死的風險則成長1.3倍。但這樣的數據不具統計學上的意義。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睡眠完整的男性,死於心血管疾病與其他原因的風險比分別爲9.6%與28%,夜間睡眠中斷的男性則分別成長至13.4%與33.7%。

研究團隊解釋,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才得以瞭解爲何男女間會出現此一差異。但初步分析,女性擁有較男性高的清醒閾值,所以出現無意識清醒的比率比男性低;但是,男性可透過各種不同的補償機制彌補睡眠中斷帶來的不利影響,故心血管致死的風險較低。

至於如何減低睡眠中斷帶來的負面影響,研究團隊表示夜間睡眠中斷頻率提升的原因包括高齡、身體質量指數(BMI)與呼吸中止症。雖然年齡無法逆轉,但是可透過控制體重、減少睡眠環境噪音與治療呼吸中止症,進而降低半夜頻頻醒來的困擾。

另一方面,醫界在降低心血管風險的做法中,則可加入夜間清醒頻率評估;透過穿戴式裝備測量呼吸變化,以估算睡眠時間與破碎程度,進而以低成本方式取得重要資訊

當然,這項研究對象以老年白人爲主,研究恐難以適用在其他族裔或年輕男女;此外,研究團隊忽略藥物對睡眠的影響,這些都造成研究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