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梨之亂看補貼 陳沖:全民基本所得Think harder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指出,今年楊安澤Andrew Yang將參選紐約市長,接着韓國京畿道知事(省長)李在明,如無意外,亦必然會出馬競選韓國總統,這兩人鼓吹多時的「全民基本所得」(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必將在近期內掀起國際政治圈的話題。
經過疫情,許多國家都有過一次性「給付現金」的紓困經驗,而且是no-string-attached(不附條件),可以算是類似全民基本所得的大規模經驗。一年前(2020/2/22)我在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發表「全民基本所得捧紅楊安澤 臺灣要不要think harder」一文,重點介紹UBI的前因後果,Andrew Yang要美國think harder,那臺灣要不要也think harder,或even harder。
其實UBI不是新構想,早在五十年前(1972年)麥高文代表民主黨競選美國總統時,即由經濟學泰斗Tobin操刀提出每人1,000美元的人口津貼,功敗垂成。主要是陳義過高,而且環境還不成熟,人類對新技術進行reskilling and upskilling的因應迅速。另一方面,政府發放全民基本所得欠缺財源,社會上也怕養成好逸惡勞的風氣,麥高文只好徒呼負負。但是2017年,許多科技大老例如Bill Gates等,支持對機器人課稅,使UBI的財源不但有了着落,還有了正當性。
陳沖指出,2016年,瑞士曾對每月2,500瑞士法郎的UBI舉辦公投未過,記得當時香港鳳凰臺兩位主播的註解是無理取鬧,爲此我在2016/6/19寫了一篇「全民基本所得豈是無理取鬧」,意思是全民基本所得已不是早期純烏托邦的想法,尤其面臨數位時代,實施的條件已比以前成熟,不宜再以笑話視之,而應思考如何實施的配套措施。
陳沖指出,科技突飛猛進,經過AI、量子電腦逐漸成真的過程,單純人力微不足道,未來人類終將有一部分難以投入職場,以往的職業再教育(reskilling and upskilling),被AI及量子電腦的強大威力,摧毀瓦解,這些被機器人取代的邊緣人力,就成爲UBI優先發放的對象,至於某些所剩有限的邊際工作,也因最低工資的介入,恐將加速實現Milton Friedman所說「引進最低工資制度形同要求僱主一定要歧視低技能勞工」,變相失業可以預見。
最近鳳梨之亂,大家突然發現國內因身分別的各種補貼甚多,而且還動用龐大人力去審查是否補貼。我國不論是對人民的各種財務紓困或補助(貼),都設有排富或身分條件,例如年所得門檻,由退休金、老農津貼、用油補貼、利息補貼、失業津貼到鳳梨補助等各種身分的補貼問題。除行政審查及管理成本過大,浪費有限的補助量能外,此種身分矛盾的歧見,也引發公平或存廢的爭議,徒增內耗,例如其他身分如家庭主婦、照顧老幼之家屬,對社會亦有貢獻,也產生如何補償的爭議。
陳沖指出,前揭(2020/2/22)文章,提出藉着發放普遍性基本所得,政府可讓失業國民參與資源分配、享受自動化減少勞動需求的成果。整體而言,基本收入被認爲是在機器取代人力後,能讓全體人民平均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在過渡期間,或可先採用EITC(Earned Income Tax Credit/勤勞所得租稅減免,俗稱「負所得稅」),對勤勞工作的人,有所鼓勵;對收入較低的的受薪家庭言,也有掙脫貧窮陷阱的機會。
陳沖指出,試想,如果1972年麥高文務實提出每人300美元的人口津貼?如果2016年瑞士公投團體提出謙卑的800瑞士法郎UBI?或許有機會改寫近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