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到改變,巨量引擎給出互聯網公益的新解

長江商學院的朱睿教授提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公益的突破口在於如何用商業模式做好公益。”

在她看來公益不是一腔熱血,也不僅僅是一片愛心,而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用她的話說,“好的公益就是爲社會問題找到最優解。”

就在近期,巨量引擎發起的首個公益主題互動營銷項目“巨量益夢行動”在抖音成功出圈活動上線5天,話題播放量破2億,貼紙互動人數15萬+。這些喜人成績側面證實了朱睿教授的觀點,也讓公衆看到一款商業產品如何爲公益事業注入新活力。

提起“6.1”,人們想到的往往是親子互動、成年人解放童心的畫風。

實際上,1949年國際兒童節的設立初衷在於改善兒童生活,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等。

時至今日,中國鄉村兒童的溫飽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比起物質幫扶,他們更加需要精神層面關懷和助力,以此來戰勝孤獨感。

近年來,不少機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進行過調查,其中心理健康問題較爲突出。調查結果顯示,鄉村兒童往往性格內向自卑,缺乏安全感。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心中的火苗”沒有被父母、外界所察覺,同時也缺乏實現夢想的途徑。

針對這一痛點,巨量引擎巨量益夢行動應運而生。

縱觀整個公益活動鏈路,巨量益夢行動的本質是一套讓用戶看見、付諸行動,到施加影響的“三步走”。

被看見,公益的第一步

被“看見”是公益的第一步。每個人都有過童年,都有過夢想。6.1前後,《夢想演練》創意片在抖音等多個平臺刷屏。片子裡面有主動給媽媽送花的浪漫男孩,想遨遊太空的“小宇航員”,渴望用影像記錄美好生活的“見習攝影家”,夢想站上最亮麗燈光下的“小小舞蹈家”,期待能成爲在籃球場上壓哨絕殺的“小英雄”。

創意片與抖音內的線上互動相結合,通過不同的廣告產品多渠道的釋放,激發善意,讓孩子們的夢想被更多人看到。

手機前的抖音用戶可以通過達人的鏡頭,近距離感受到鄉村兒童的喜怒哀樂。如果用戶被相關內容所打動,還可以進一步加入到互動環節當中

通過選擇互動貼紙中的不同的兒童夢想,完成相應夢想元素收集的小遊戲。並在全民任務中發佈,引發內容擴散與更多參與。

當這些任務的參與人數達到一定數量時,將轉爲真實的幫扶權益。從夢想盒子到捐建全新的樂園站點,以此來實現“善意的具象化”。

與此同時,巨量引擎還邀請星圖達人,前往影片“主人公”所在的貴州大塘鎮站點實地支教授課。其中既有孩子們“夢想中的職業從業者”飛行員職業代表“燃燒的陀螺儀”,也有成長於山村能夠與孩子們感同身受的手藝人“山村小杰”。在活動後期,巨量引擎還邀來李雲迪陶勇等職業代表迴應小朋友的夢想。

對於這些鄉村兒童來說,算是過了一次特殊的6.1兒童節:長期缺乏陪伴的他們在國內最大的“數字化舞臺”,看見豐富多彩的鼓勵與喝彩。

或許這就是巨量引擎想要表達的一種公益態度:即,理想化的公益方式不是“單方面給予”,而是讓鄉村兒童被自己的夢想所照亮。

科技撬動全民公益,新模式創造增量價值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深入探討過人類道德,他認爲所有道德情操的起源皆爲同情心。

這個洞察也給互聯網公益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一種“人人皆參與”的全民公益。這裡所說的“參與”不是指單純的物質資助,而是一種主觀上的幫扶意識,源於心底“勿以善小而不爲”的衝動與共情

而巨量引擎的這次公益引爆,正是找到了“通過科技、互動撬動全民參與”的方法論。

可以說,巨量引擎爲一次公益活動裝上了“產品芯”,環環相扣的把激發出的善意傳導至鄉村兒童的身邊。

執行過程中,巨量引擎充分發揮了自身在算法、產品和互動玩法上的優勢。

前期的流量資源傾斜之所以能快速觸達抖音全站,離不開巨量引擎在內容分發、產品創新上多年積累。要知道,巨量引擎的商業產品矩陣本身就是優質信息的擴音器。一直以來,巨量引擎不斷進行產品迭代升級,深入生意鏈路。

同理,在巨量益夢行動的傳播過程,巨量引擎也深入到了公益鏈條當中。

爲了讓趣味互動貼紙遊戲的呈現形式更加貼近公益項目,巨量引擎從收集的400幅兒童夢想畫作中,篩選出了互動貼紙的原型,實現產品與“夢想”的深度捆綁。這些貼紙真實還原了小朋友的心中所想,也有益於用戶在遊戲過程中感受到那些“熾熱的夢想”。

如果跳出項目本身來看,巨量引擎其實還爲公益廣告進階打開了天花板:40年前,公益廣告就在國內發揮着重要作用。彼時的公益廣告,多是通過標語、行爲藝術等方式對外傳播公益理念

隨着科技發展,公益廣告也需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好比巨量引擎的此次公益宣傳,從傳統的“曝光”模式走向“科技互動”。內容受衆可以在攝取到相關信息後立刻參與活動,大大提升了公益事件的參與轉化率

巨量善益行動的推出,意味着巨量引擎從商業品牌向社會品牌的階級。其也突破了“一款成功商業產品”的定義:那就是通過“科技+互動+營銷+公益”的方式既激發生意,同時也激發善意。

創新幫扶機制,點亮每一座孤島

《公益、金融與善經濟》一書的作者認爲,21世紀將成爲從“碳經濟”到“善經濟”的拐點。所謂善經濟是指,社會從高投入、高能耗發展的“利己主義”轉而去追求“全社會價值最大化”。

這似乎與巨量引擎的公益理念不謀而合:巨量益夢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善經濟。其本身雖然沒有產生任何經濟效益,但常態化的推進巨量益夢行動的廣度和深度,可以讓更多人低門檻參與到守護行動當中。

你會發現,巨量引擎在做的事情不能簡單定義爲“資源導向”。一方面,除了很多物質和精神層面幫扶外,更積極的意義在於,爲互聯網公益注入了新的內涵。巨量引擎與抖音平臺的影響力能夠讓巨量益夢行動“走得更遠”,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鄉村兒童的職業夢想,羣策羣力爲他們的教育平權做出貢獻。

另一方面,巨量引擎帶來了一套可複製的創新幫扶機制。若干年前的“冰桶挑戰”事件相信很多人記憶猶新,冰桶挑戰的內核就是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與漸凍人患者“並肩而行”,讓他們戰勝恐懼和孤獨感。巨量引擎相當於在此基礎上升級了一整套“科技+互動+營銷+公益”的創新幫扶機制。那些尚未被點亮的孤島、尚未被激發的善意,都可以在這套框架中找到歸宿。

而巨量引擎與背後平臺大生態,也在積極將自身打造爲“善經濟試驗田”,讓互聯網時代的“注意力經濟”傳導至最需要的領域。用有溫度的科技與創意互動,激發更多的善意。基於其多元化的產品形態,巨量引擎能通過規模化的產品能力,實現玩法的可複製性和持續性。

要知道,除了鄉村兒童、漸凍人患者外還要很多需要被“照亮”的個體,他們的生存境遇既需要資源層面的幫扶,更需要精神層面的關懷和共情。巨量益夢行動帶來的創新模式,可以根據不同人羣定製化的適配互動資源,讓傳統物質幫扶得到內涵提升。該模式能夠在新項目中不斷複用和迭代,提升公益效率激發更多善意。

隨着巨量引擎公益漸入佳境,那些不斷創造商業價值的工具、產品會在公益事業上聚沙成塔,滴水石穿。可以預見,這樣的互聯網公益能夠常態化的去連接更多“孤島”,形成一個覆蓋數億用戶的大型公益社區。

彼時,很多待解的公益難題,都會變成“村中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