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長榮後的風險

(圖/美聯社

長榮海運承租的「長賜號」卡住蘇伊士運河6天后,29日終於脫困通行。該事件凸顯了貨物運輸風險,其中亦有相當重要的能源運輸問題值得關注。

蘇伊士運河居歐、亞、非三大洲樞紐,成爲全球生產據點的亞洲消費市場歐洲之交通要道,2020年有高達1.9萬艘的船隻行經,每年行經的貨物已佔世界貿易量的1成。

長賜號本月23日上午在蘇伊士運河擱淺之後,因運河航道狹窄,已造成整個航道無法通行,有數百艘的船隻被困住,若要改道南非好望角,則需耗費2~3周的時間,還有海盜威脅,所以多數船隻仍選擇在原地等待。

根據媒體推估長賜號每堵塞1小時,世界貿易將損失4億美元,其中蘇伊士運河更是石油液化天然氣的主要運送通道,因此一傳出擱淺事件,紐約原油布蘭特原油期貨隨即大漲近6%。

該事件暴露運河的風險,運河一旦因天候、恐怖攻擊等原因而無法運作,將立即癱瘓全球貨運運輸,重擊世界的供應鏈,且除蘇伊士運河外,全球還有巴拿馬運河麻六甲海峽等主要運河。

運河成爲地緣政治重要的關鍵點。美國頁岩油產業崛起後,石油與天然氣不但已可自足,還可出口至其他國家;但對中國大陸就是重中之重,大陸有大量物料需要進口,還有大量的商品出口,多數均是透過海運路線,倘遭到封鎖,將危及經濟的運作。

大陸面對此一風險,近年來已經尋求避險之道。其一就是建構橫越歐亞大陸的鐵路系統─中歐班列,從西安城市出發至歐洲的波蘭與德國等城市,僅需2周的時間,比海運時間還快。近期因新冠疫情運量快速增加,2020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24萬列、運送113.5萬標箱,年成長50%與56%,但目前使用率仍偏低,可以預見在長賜號事件後,將進一步轉移運量,有必要亦可擔任油氣運輸。

另一方面,大陸也積極在鄰近國家建設港口輸油輸氣管線,包含中哈原油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以及中緬原油和天然氣兩條管道建設等,均可降低油氣輸送的風險。

我國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尤其未來天然氣將成爲主要發電的來源,2025年燃氣發電比例將提高至50%,長賜號事件再度凸顯天然氣的供應問題。經濟部能源局則迴應指出,臺灣進口之天然氣並沒有經過蘇伊士運河;且2020年我國進口來源來自13國,各進口來源航運路線亦有不同;安全存量規定以14天爲目標,足以因應複合性災害之需求。

經濟部避重就輕的說法完全無法說服國人。目前天然氣發電的比重僅3成,未來將大增至5成;此外,國內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將在幾年內達到14天的目標,等於天然氣需求量還需再加倍,屆時進口天然氣數量勢必大增,進口國家也將大幅調整,如何保證將來天然氣運送都不會經過蘇伊士運河?「大排長榮」事件若載運的是臺灣需要的天然氣,我們撐得了多久?

(作者爲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