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籌辦 閃耀中國智慧(走向冬奧)

6月23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競賽場館紀念郵票發行。  郝羣英攝(新華社發)

6月23日,在奧林匹克日到來之際,《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全面總結冬奧籌辦5年多來形成的重要遺產成果,全景展示籌辦工作亮點,其發佈標誌着冬奧籌辦工作又完成一項里程碑任務。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從籌辦之初就全面規劃管理奧運遺產。場館建設同步考慮賽後利用冰雪運動廣泛普及、生態環保力度增加……以“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爲引領,冬奧籌辦始終與區域協同發展緊密結合,開創了奧林匹克運動舉辦地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的新局面。

全面落實辦奧理念

《報告》中稱,舉辦一屆奧運會,不僅是在爲廣大運動員公平競技、實現個人價值搭建平臺,更在於爲公衆、城市國家以及奧林匹克運動帶來更多可以長期受益的有形或無形的奧運遺產。

創造可持續的奧運遺產,也是國際奧委會改革路線圖。2014年,國際奧委會通過了《奧林匹克2020議程》,將可持續發展作爲改革方向之一。今年3月,《奧林匹克2020+5議程》通過,提出要打造可持續奧運會,旨在未來5年更好地應對挑戰,爲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謀求更廣闊的發展。

“創造豐厚的冬奧遺產,是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落實‘綠色、共享、開放、廉潔’辦奧理念的具體行動,符合國際奧委會的改革精神。”北京冬奧組委專職副主席、秘書長韓子榮表示,北京冬奧會在籌辦之初就進行了奧運遺產工作的頂層設計。2019年2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發佈,提出在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等7個方面35個領域重點打造一批冬奧遺產。

此次《報告》共包含13個章節,濃縮了2015年8月至2019年年底的遺產成果。隨着冬奧籌辦工作的有序推進,很多曾經的遺產規劃已經轉化爲現實,如推動冰雪運動普及與發展、帶動城市轉型升級、改善京張地區生態環境、加快區域交通一體化等方面。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小薩馬蘭奇通過視頻表示祝賀:“《報告》的發佈向我們展現了這項工作的實際成果,標誌着北京冬奧組委在打造可持續奧運遺產征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體現雙奧之城傳承

奧運場館的賽後利用一直備受關注。2022年北京冬奧會最大限度地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衆多場館遺產。據統計,北京冬奧會將使用的12個競賽場館中,有5個爲現有場館,7個爲新建場館。

北京冬奧組委開創性地制定了一館一策的場館遺產計劃,國家游泳中心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館等“雙奧場館”均通過全新技術升級改造,拓展冬季運動功能,實現了冬夏運動雙向轉換。

新建場館則在規劃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賽後利用,聚焦羣衆體育運動需求,比如位於延慶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在賽道預留了大衆體驗出發口,賽後不僅能夠繼續滿足專業辦賽需求,還將爲大衆體驗雪車雪橇項目提供支持。

北京夏季奧運會期間的志願者、辦賽團隊等專業人才,以及運行指揮、服務保障機制等方面的諸多遺產,都在冬奧籌辦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大批雙奧志願者、雙奧工作人員涌現,場館化工作模式煥發新活力,奧運經驗得到傳承與發展。繼承夏奧、創新冬奧,將更多籌辦成果轉化並生成冬奧遺產。

爲了實現北京冬奧會“辦賽精彩,參賽也要出彩”的目標,中國冰雪運動依託制度優勢、凝聚磅礴力量,不斷完善競技體系,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倪會忠表示,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後,我國冰雪運動發展進入快車道,通過補齊運動員、教練員和專業訓練場地設施等“短板”,實現了北京冬奧會109個小項的開展、建隊和訓練。

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嘗試冰雪運動,冰雪產業展現出廣闊前景。2018―2019雪季,我國冰雪旅遊人次首次超過2億,達到2.24億。截至2019年年底,冰雪產業整體規模爲4235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56.9%。我國冰雪運動人口的塔基逐步夯實,積蓄了未來發展潛能。

助力區域協同發展

北京的滑雪愛好者去崇禮,以前開車要3個多小時,現在坐京張高鐵,50分鐘就能到達。京張高鐵、京禮高速等交通要道將兩地三賽區串成一線,不僅更好地服務冬奧會,更建構起“一小時生活圈”。

除了基礎設施的“硬保障”,北京冬奧會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牽引作用,融入新理念、新舉措,化作城市發展“軟實力”。

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已見成效。崇禮空氣質量指數排名穩居河北省前列;來自張家口的風電、光伏電通向北京,將實現冬奧場館“綠電”全覆蓋;張家口、延慶醫療、餐飲、住宿條件持續改善……身邊可喜的變化讓羣衆收穫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賽區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力度持續加強。在北京,緣石坡道基本實現全覆蓋;在張家口,公共場館增加無障礙座席,接待和服務區域增設低位設施。“北京冬奧會也是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契機。殘健融合、平等共享的社會環境不斷優化,這是留給殘疾人最有價值的遺產。”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王梅梅說。

23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競賽場館》紀念郵票發行,北京2022冬奧文化公益平臺上線。紀念郵票一套4枚,內容爲首鋼滑雪大跳臺、國家游泳中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小型張1枚,內容爲國家速滑館。冬奧文化公益平臺號召羣衆通過運動認捐步數,以闖關形式瞭解冬奧項目知識,以趣味性足、互動性強的方式傳播冬奧文化,推動全民健身,也爲北京冬奧會留下一份特殊的奧運遺產。

隨着冬奧籌辦工作的有序推進,一批有影響、可持續的冬奧遺產將繼續顯現。“這些遺產也必將伴隨着精彩、非凡、卓越冬奧會的舉辦而更加豐富、更加持久、更加密不可分地融入國家、區域和城市發展,從而成爲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長久的推動力。”韓子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