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平臺現大量“高仿”基金經理人賬號

日前,伴隨着半導體行業的行情轉好,知名基金經理蔡蒿鬆也同步“出圈”,被不少普通投資者所熟知。記者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搜索“蔡蒿鬆”,就出現了十多個相關賬號,不過據相關人士認證,這十多個賬號均非本人,就連最前面的賬號也是“李鬼”。不少用戶質疑,“爲何平臺不對名人賬號加強審覈及限制?”也有人表示,基金圈的“偶像化”反映一些投資者盲從,並提醒大家理性投資。

大量名人賬號遭到“仿冒”

記者在多個平臺看到,不少仿冒賬號還用上了蔡蒿鬆的本人頭像,其中排名最前的有近4000個粉絲,其在近期還發布過多條投資相關視頻。在迷惑性最高的賬號下,已發佈了十多條短視頻,其中還有一條爲蔡蒿松本人出鏡的投資理念介紹,這條動態獲得了上千個點贊和數百條評論

小紅書社交平臺上,也存在不少類似仿冒賬號。一些在名字中直接用上了“諾安基金”,還有的就叫“諾安基金經理蔡蒿鬆”,配上其真人頭像,足以以假亂真。

實際上,不只是諾安基金蔡蒿鬆,包括易方達張坤、中歐基金葛蘭、興全基金謝治宇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均在一些平臺擁有數個同名或仿冒賬號。

“高仿”大部分是爲了賺錢

實際上,這一身份仿冒問題在社交平臺一直存在。此前在微博也存在大量名人“高仿”號,比如趁尚未有名人本人入駐的空當,搶先註冊同名賬號,或者在一些真名賬號後,通過加“-”“、”“l”“1”“V”或暱稱稍做修改等方法,申請相關賬號。

分析人士表示,“高仿號大部分都是爲了賺錢。在這個以流量爲王的時代,不少人都打起了這些流量IP的主意,蹭名字、蹭頭像、蹭事件……都是爲了給自己的賬號導流。微博的閱讀量等數據不好造假,但又是廣告報價的核心條件,因此就有人打起了歪主意,只要拉來粉絲就是目的。”

上述人士表示,除了個別人是因爲單純喜愛名人、虛榮心作祟想獲取點贊和評論,大部分高仿號都是具有明顯誤導性質的,他們後期不是變成微商假貨,就是接小廣告,“比如接一條廣告可能都是幾千元、一萬元,而且可以一天後就刪除,所以隨便弄個號可能就能月入幾萬,這個收入很可觀。”或者就是“養號”,在有了一定數量粉絲後,就將這個號賣給他人。

其中最惡劣的是詐騙

此前一微博仿冒名人本人,給粉絲髮私信稱,“我手機被限制了,打不了國際電話。你幫我打個電話給XX航空公司陳經理,問一下我預訂的三張機票預留好了沒有?他手機號13X,你跟他說一下,一定要預留給我。”最後,對方利用“外匯賬戶飽和”、“墊付行李託運費”、“支付定金預留機票”等藉口,進行詐騙。有信息顯示,有粉絲因此損失數萬元錢財,某QQ羣內粉絲損失共計200餘萬元。

知名經濟學家李大霄也公開表示,不少人借自己的名字和頭像,甚至是著書照片拿來開設微博,對這種賬號,自己見到後會直接舉報。

微博提醒稱,如遇到任何朋友在線上借錢,都要電話求證本人驗證身份;如果雙方微博私信溝通,一定要仔細辨認賬號,是否爲當事人所使用的賬號;要通過多個交流渠道驗證身份,可通過電話、短信或其他平臺的通訊工具;建議有條件的用戶做個人身份認證,增加辨識度,避免被仿冒。即使沒有認證,也要注意自己的隱私信息,儘量少公開過多個人私密信息;如果發現自己的賬號被人冒充,進入冒充賬號的主頁,進行舉報。

有分析認爲,隨着越來越多的名人本人進駐微博,並進行加“V”認證,高仿號存在的空間會越來越小。然而,在新興的短視頻和社交平臺,由於本人還未認證,甚至不曾入駐,因此給了騙子可乘之機。

內存

基金經理該不該“出圈”?

除了質疑社交平臺的審覈機制,基金經理“出圈”的現象也受到關注。

有分析認爲,基金經理“偶像化”的背後,反映了不少投資者的投資盲目性。“以前投資經理在幕後操盤,投資者可能會根據基金歷史表現、投資回報率、行情漲跌等角度選擇,現在這些人站在了臺前,成爲了公衆熱議的對象,甚至有了仿冒賬號,就說明了人們的盲從。”

在社交網絡上,記者看到了有粉絲自發爲易方達張坤組建了“易方達張坤全球后援會”,並堅持在超話社區打榜。此外,中歐基金的周應波等多位基金經理也擁有自己的“粉絲後援會”,在電梯廣告、短視頻平臺、投資類App中,甚至會有投資經理的個人廣告視頻,這是基金圈從未有過的現象。“對於基民而言,不能片面放大明星基金經理的個人作用,誤以爲只要是明星基金經理就不會虧錢,甚至把他們的話奉爲圭臬。”本組文/本報記者 溫婧

統籌/餘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