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臺獨」是民進黨的包袱而非資產

臺獨團體。(圖/本報資料照/記者陳家祥攝)

文/馬立強 吳姿賢 木亢

臺獨,已成爲阻礙民共兩黨溝通的障礙,但在民進黨的內部,從來都不缺乏對「臺獨黨綱」的討論。早在2000年,民進黨前立法委員陳昭南就曾提案廢除「臺獨黨綱」,只是引起黨內爭議太大,被陳水扁及民進黨主席林義雄勸說撤案。2013年柯建銘在民進黨舉辦的「華山會議」最後一場討論會上提出《新世界觀下的民進黨兩岸政策》,認爲「臺獨黨綱」既已完成階段性歷史任務,建議民進黨應考慮正式宣告凍結「臺獨黨綱」。

就在柯建銘提議之後不到一年,2014年,陳昭南、郭正亮、吳子嘉、童振源等民進黨內要角再度提議凍結「臺獨黨綱」,獲得40多位黨代表連署支持。何以民進黨內持續有透過「凍結」方式來廢除「臺獨黨綱」的聲音?當然是因爲黨內不少人認爲這個黨綱已成爲該黨的包袱

臺獨不是民進黨的核心價值

民進黨從來就不是一個意識形態掛帥政黨,而是一個以政治利益、特別是選舉執政利益掛帥的政黨。黨內意見不同、大鳴大放是民進黨的傳統,「雞兔同籠問題路線問題等在黨內爭論不休,包括泛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爭論民進黨的發展方向,到底要走街頭暴力、抗爭的路線去推翻國民黨政權,還是走選舉和議會的路線來獲得政權,屢經摺衝、協調、辯論和妥協。

民進黨從創黨到執政過程中的唯一共識,是打倒國民黨,並以此作爲號召,臺獨僅僅是當時其中一種聲音。從1983年「黨外編聯會」成立,到1991年提出「臺獨黨綱」,臺灣面臨着解嚴、結束動員戡亂,緩步進入民主制度。當時的民進黨迫切需要再找一個敵人,作爲進一步統合民意的抗爭主軸,在對岸長期隔絕且被敵對宣傳的中國大陸,就成了最方便且好用的假想敵。

就臺灣內部來說,「臺獨黨綱」更是裹着反國民黨的「糖衣」橫行,在立場上反對國民黨「大中國」的行政治理範圍、也反對臺灣代表中國主權的概念。事實上,就有不願透露姓名的長期研究民進黨的學者向本刊指出,臺獨的定義和導向,完全是「黨內的自我思考」,並未涉及到臺灣未來發展。

因此,民進黨黨代表大會開始決議要修訂黨綱,並且發展出不同的脈絡,包括出現新的決議文等,時間點都恰好落在民進黨準備執政的時間點上,不只爲了說服黨內,還要讓臺灣選民能接受;一旦有機會執政,還得向國際社會交代。

民進黨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矛盾與搖擺,外界卻看得很清楚。具體就呈現在每到選舉,民進黨就絕口不提「臺獨黨綱」,而選後又說「臺獨黨綱」是神主牌,引來選民抨擊民進黨「騙票」、「髮夾彎」。同時,在民進黨內部,「臺獨黨綱」也成爲黨內少數深綠基本盤政治正確的護身符,不斷將民進黨向「獨」的方向拉扯,使其兩岸政策不斷搖擺。

綜觀民進黨內部這錯雜的情緒,正好揭示了民進黨看待「臺獨黨綱」時,有着「顧此必然失彼」的脆弱自信。簡言之,民進黨顧慮一旦沒有了「臺獨黨綱」,它便會失去民進黨的「名」、失去其核心價值,從而被選民剔除出執政黨選單,走向「名不存,則黨實亡」的衰敗。

從這個角度剖析,反而看出初始於黨外運動的民進黨,已經忘卻其價值核心一如黨名,始終是民主與進步,不然早就該定位爲「臺灣獨立黨」纔對;也正是對於臺獨是否爲民進黨核心價值仍莫衷一是,民進黨內纔多次興起該如何處理「臺獨黨綱」的討論空間。

一如前述,民進黨內萌生處理「臺獨黨綱」呼聲,不是現在纔有的問題,只是沒有進一步地闡述並付諸行動。這或可解釋爲當時的民進黨在審時度勢情況下,不願因內部過多討論招致分裂,而斷然以保守不作爲的方式迴避掉原本該要處理的中國政策修正。

然而,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一如2013年第二次華山會議中,會議主席邱義仁所提點的意見,「民進黨應想辦法拿掉『逢中必反』的標籤,才能爭取人民的信賴」,但邱義仁的這一點呼告,不但沒有因爲民進黨2016年勝選而獲得本質上的解決,反而懸而未決至今。

新境界基金會執行長朱政麒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民進黨的基本價值就是「深化民主,堅持進步價值」,凡是民主的深化,必然牽涉到「本土化」,這無論從理論上或實務上都是如此;至於進步價值,則是相對於保守的、建制化的社會力量而言的。話雖如此,但民進黨已長期被「臺獨黨綱」這不合時宜的「神主牌」給困住,違反進步價值,唯有修改「臺獨黨綱」才能卸下這包袱,這是爲了長期執政而不得不有的考量。

臺獨黨綱是民進黨的票房毒藥

民進黨在幾次選舉大敗之後,開始調整和思考黨綱條文與各項政策,因爲黨綱是政黨與民衆之間的溝通語言。於理念上,臺灣主體性的主張爲民進黨在臺灣的政治光譜佔據了制高點,臺獨卻不會吸引選票

以1996 年的臺灣第一次直選總統爲例,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彭明敏謝長廷競選時就是以臺灣獨立作爲號召,不斷強調臺灣應該成爲主權獨立的國家,結果得票率僅21%。

從臺灣陸委會每半年做一次的統獨民調也可以看出同樣結論。以最新的2017年民調爲例,希望儘快獨立的有7%,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的有14%,加起來約有21%。這個數字,跟1996年「彭謝配」的得票率,竟然不謀而合。

2016年,蔡英文之所以能夠選上總統,不是因爲民進黨的「臺獨」色彩,恰恰是因爲蔡英文模仿了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提出以「維持現狀」作爲兩岸關係的政策主軸,淡化了「臺獨」色彩,說服了中間選民。

查察臺灣政治,畢竟還是兩大黨比較性的競爭態勢,蔡英文的當選,並非是蔡英文、民進黨足以吸引超過50%的選票,而是因爲國民黨執政大幅失去民心,倒了約莫20%的票給蔡英文所致。如今,兩岸關係在民共關係未能正常化下,人民對民進黨持控兩岸關係能力的不信任感日增,這正是民進黨雖取得2016年大選勝果,但消極迴避「逢中必反」疑慮與其「臺獨路線」標籤依舊的後果。

臺獨黨綱存廢是兩岸結構性問題

因爲「臺獨黨綱」的存在,在民進黨和共產黨之間產生了一個無法調和的結構性政治矛盾。共產黨不可能放棄統一,獨立是中共兩岸關係政策中不會出現的選項。在這種情況下,作爲弱者的臺灣一方只能妥協,尤其在民進黨執政的情況下,「臺獨黨綱」不僅無法拓展兩岸關係的空間,反而會成爲兩岸之間最大的衝突源。民共兩黨不僅談不上互信,而且對於中共而言,基於其自身政策主張和大陸民意,也不可能和民進黨交流,甚至還要將民進黨消滅。

即便民進黨可能會辯解:「臺獨黨綱」是「假的」,或是「過氣的舊思維」,但中共不會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爲「臺獨黨綱」就是清楚的白紙黑字地標示在民進黨綱裡,只要它繼續存在於民進黨內,哪怕是暫時凍結都有可能復活。而民進黨內蠢蠢欲動的基本教義派,更能從「臺獨黨綱」中找到政治合法性,會不停將臺灣向獨立牽引。

臺獨黨綱是臺灣走向世界的障礙

「臺獨黨綱」致力於讓臺灣以一個獨立的國家走進世界,弔詭的恰恰是「臺獨黨綱」本身成爲了臺灣走進世界的最大阻力。

這是因爲,「一箇中國」是世界各國的共識,聯合國大會在1971年的第2758號決議中,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前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更是在退回臺灣加入聯合國的官方文件中進一步指出,「聯合國認爲就一切意圖和目的而言,臺灣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包括美國、俄羅斯、英國、歐盟、日本、南韓等國家和地區更是不只一次地強調「一中原則」。在「一中」成爲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對華外交政策主軸的情況下,以「臺獨」爲訴求,對民進黨而言,就相當於自我構建了一道圍牆,將自己主動屏蔽在國際體系之外,也會被中共在全世界範圍內打壓圍剿。

國際政治信奉實力原則,而過去西方的國家曾經倡導過的「價值觀外交」如今也在退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臺後,就明確聲明將不再推動價值觀外交。民進黨,包括李登輝在內,說到臺灣和大陸,總喜歡和東西德、南北韓比較,實際上,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已非這二者可相提並論。東西德、南北韓都是彼此勢均力敵,各據一方,而中國跟臺灣如今在實力上的對比相差懸殊,就好像土耳其境內的庫德人,誰會關注?尤其是現在,中國已經是超級強國,在國際間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這樣的趨勢下,「一箇中國」只會成爲更多國家的選擇,臺灣的邦交國在這一年多內連續丟掉兩個,就直白地說明了當前的國際現實。

淡江大學戰略所教授黃介正接受本刊採訪時也表示,以國際法來說,任何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都須獲得母國同意,而要中國接受臺灣獨立,根本就不切實際。臺灣可能以爲可以成爲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可是全世界的認知和國際法都不這樣認爲,中國大陸更是不同意,這是臺灣無法突破的困境。

其實民進黨自己也很清楚,「臺獨黨綱」的存在是民共兩黨不能交流的根本原因,而且民進黨也不能一直與中國維持在熱對抗的情境裡。

那麼,既然「臺獨黨綱」是在特定的歷史上作爲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工具,如今階段性的任務已經完成,並且對目前的景況又造成負面作用,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不是也應該重新調整,丟掉「臺獨黨綱」這個包袱,大膽和對岸的中共積極互動呢?

而就中、美雙方及國際社會的認知而言,「臺獨黨綱」纔是民、共雙方來往的障礙。「臺獨黨綱」是當年特定歷史時期爲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而提出的,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將「黨外」人士、共產主義者與臺獨人士列爲「三合一」敵人共同打壓。在黨外運動時期主張臺獨其實是主張言論自由的表現與延伸,當臺灣已經民主化,臺獨不再是一種禁忌而是可以公開倡議的政治立場之時,是否有必要再將「臺獨黨綱」視爲緊抱不放的教條,是可以再討論與再商榷的。

民進黨必須向選民、對岸和國際社會展現出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積極塑造和平、與時俱進、理想務實的形象。樂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肯定和鼓勵兩岸交流對話,並深切期待民進黨能夠建立兩岸共同價值觀,爲引領下一世代開創新思維與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