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溼合體」類風溼性關節炎!罹淋巴癌機率爲常人40倍

▲曾老師(右)B細胞標靶藥物治療前與小姐(左)治療後。(圖/風溼病基金會提供,下同)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我得的病,簡單來講就是『乾溼合體』,幹就是乾燥症,溼就是類風溼關節炎,醫生說像我這樣,得到淋巴癌機率是一般人的40倍。」醫師表示,全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約12萬人,女性男性3倍,好發於20-45歲的年齡層,其爲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的疾病嚴重者生活無法自理。高一那年,曾老師因爲手腕疼痛,又紅又腫,以爲是寫功課手腕姿勢不正確造成的,經過多年的看診,最後確診爲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我那時在教歷史,每天寫黑板無法握粉筆,乾脆用抓的方式寫板書,在教書的過程中,經常口乾舌燥,每天牛飲3、4公升的水,還以爲是上課講話講太多,連嘴巴都會黏住無法開口,這才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併發症,乾燥症,已悄悄上身」曾老師回憶表示。高醫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文展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爲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使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的疾病,且會影響許多關節,若無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生活無法自理。類風溼性關節炎在世界各地盛行率爲0.5%-1%,在臺灣爲0.4%,全臺罹患此病約12萬人,女性爲男性3倍,好發於20-45歲的中年人,像曾小姐這樣年輕發病者並不多見。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早上起牀時的「晨僵」,用手接觸關節時會有暖暖的感覺,皮膚髮紅,手腕、手指關節和膝蓋等,並常有「對稱」的情況出現。皮膚下出現類風溼結節全身症狀爲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貧血肌肉痛、輕微發燒,常有患者以爲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蔡文展主任、病患王小姐、曾老師及蔡長祐主任合影。(由左至右)類風溼性關節炎有許多併發症,約半數以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併發症修格蘭氏症候羣(乾燥症),其原因是這類疾病都與B細胞相關聯。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蔡長祐表示,乾燥症是慢性、緩慢進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因仍不明,破壞人體外分泌細胞,如淚腺唾液腺爲主。乾燥症主要症狀表現爲口乾、眼乾,皮膚、鼻腔陰道乾燥,好發於中年婦女初估全臺灣約9萬名乾燥症患者。根據牛津期刊刊登的研究顯示,乾燥症患者罹患淋巴癌的風險爲一般人的37.5倍;瑞典的研究顯示,嚴重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淋巴癌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70倍!不只西方研究,成大分析2000-2008年健保資料庫,發現7852位乾燥症病患中,女性乾燥症患者較一般人有7倍機率罹患淋巴癌。 目前治療類風溼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改變病程抗風溼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3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爲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有效延緩骨骼關節破壞。目前臺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用藥頻率從一週2次至一年2次都有,治療與B細胞病變相關的疾病,使用抗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會更適合。

工作繁忙,身體嘛愛顧!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即時掌握最新醫藥保健資訊→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