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政冷經熱」不再 政治深水區考驗臺灣

文/多維TW 陳鄭

兩岸自1980年代末開放交流以來,「政冷經熱」是長年點評兩岸政經交流狀態的不變描述,所謂的冷與熱,實相較於同樣呈現分裂狀態的朝鮮半島而言,儘管兩韓很早且有階段性高層互訪先例,唯民間交流冷到極致,對比之下是爲「政熱經冷」,兩韓與兩岸的政經交往,自1990年代起,從來被做如此比較。

回顧兩岸交流歷程,從李扁時代以降,兩岸民間人員、貨物與經貿往來,即應運中國大陸市場發展而生,兩岸相互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臺灣政府縱然曾有想踩剎車之意,如李登輝提「戒急用忍」、陳水扁倡「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卻也始終扭逆不了兩岸「經熱」必然的現實。攤開兩岸經貿往來的數字,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貿易額,每幾年就翻了倍,增長趨勢絲毫不受臺灣政黨輪替或兩岸政治情勢跌宕而有所減緩。

然而,近來「不容臺商臺人在陸『吃飯砸鍋』」、「我把你們當同胞,臺灣人卻把我們當錢包」的想法開始在大陸浮現,中國大陸官方最新頒佈的陸客赴臺自由行禁令所折射的,或有開始示警、質疑再讓臺灣「享受」着兩岸經濟往來的紅利,正手吃兩岸經濟的飯,反手卻砸了兩岸政治的鍋,這套路是否還有道理?

兩岸政治深水區 藍綠都拒斥

兩岸關係馬英九主政期間,一度你儂我儂,雙方甚而在2010 年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但兩岸政治的深水區,就連馬英九在任時都顧左右而言他,態度始終謹慎保守,以至於諸如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洽商簽署和平協議等具有高度政治性的議題,並未在經濟領域等各項協議簽署後進行擴散,是時,不論官方民間,也都未見有任何相關形式與對話的進展。

由此對照藍綠持續輪政下的兩岸政經關係,表現出一套縱使藍綠執政下的兩岸關係冷熱程度有別,但「經熱續熱」,「政冷」卻只能頂多回溫,在臺灣藍綠政黨對於政治深水區都高舉「勿入」旗幟的情況下,滿足於兩岸要「經熱、政也熱」的條件實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兩岸關係發展也呈現出社會、經濟交流有餘,進而向政治領域的「擴溢效果」並非絕對的樣態,而民共、甚至國共間就「一箇中國」的政治認識,依舊有着不一程度的歧異,於是有相當可能致使雙方關係「溢回」(spill-back)的機會發生,太陽學運正是最顯著的例子。但兩岸「經熱」的巨輪從來沒有減速的可能,事實上,就算再有如太陽花學運般的反中運動於臺灣街頭興起,兩岸經濟高度融合的現狀早是金剛不壞之身,互賴結構已然牢固。

確實,直到了蔡英文主政,在民進黨再度不認九二共識下,不壞的兩岸「經熱」依舊沒有受到過多幹擾,還是「馬照跑、舞照跳」,就以今年7月臺灣最新單月進出口國家地區的貿易統計爲例,中國大陸在進出口的數值表現依舊獨佔最大宗。(見圖1、圖2)再舉臺灣在農產品出口的實例,今年5月間傳出自年初1月至5月13日的統計,臺灣鳳梨出口4萬多公噸,不只超越2018年生鮮冷藏鳳梨整年的外銷出口量,更創下進出口有記錄以來30年的新高,這看似「好棒棒」的背後,民進黨政府沒有說出口的,是計算出口鳳梨重量與總價值,銷往中國大陸的比重都維持在97%之譜。諸如此類,民進黨政府對內大肆宣傳農貿政績,但不敢說中國大陸正是該品項的最大出口市場,這顯示臺灣長期以來意識形態先行的老問題;這樣的政治宣傳自然也看在北京眼裡,那麼中共又會作何感想?

陸以斷利」脅迫 臺灣如何反應

中共對臺策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始終採取「堅定反獨,以融促統」的做法,其中「反獨」是爲政治上的必須,融合發展則是與臺人交往優先於一切的手段,也因此一直有所謂「軟硬兩手」的解讀。

然而,中國大陸此刻在選前倏忽祭出自由行禁令,甚至有傳言後續可能進一步限縮團客旅臺,這些作爲與風向,或暗示着北京不願再讓如「一顆鳳梨」的案例持續發生,不願讓對陸政治始終冷淡的臺灣,依舊可以像過去那般在政治不予任何回饋下,毫無所謂、毫無影響地享受兩岸「經熱」帶來的好處。而是藉由中共片面對臺「斷利」,讓臺灣政府與社會認識到,臺灣要兩岸「經熱」,就要付出一定程度的政治資費。而這款抽象的政治資費,重點不在於貼近程度,而在於要「有」,光是要「有」的本身,就有別於過去長年從李、扁、馬到此前的蔡英文政府,臺灣不管在政治上是否與北京取得共識,兩岸民間經貿往來都能恣意隨市場發展的形式。

不言自明的,對於過去馬英九都刻意想要回避、以拖待變的政治深水區,北京現下已然有更多的自信與工具手段對臺進行試煉,除了可以「經熱更熱」爲誘之外,也可反向以「經熱降溫」爲脅迫,促使臺灣迴應誰都不想觸碰、或深或淺的政治深水區的問題。選擇現下出手,除了因應臺灣大選,更有着對民進黨與國民黨的「不期望」,因而採取了這直接面對臺灣民衆的做法。

當然,這並非斷然指涉中共對臺「軟硬兩手」將不再,只是,如今隨着大選、隨着美中衝突與香港矛盾所生的外部干擾,民進黨現下的諸多舉措,看在北京眼裡,總是臺灣找盡了機會挑釁、扒吃北京與香港的政治豆腐,致使中共必須在持續施展惠臺措施之餘,做出相應的必要反制。中韓、中日都曾走過政冷經熱,而後因釣魚臺列島問題以及部署薩德系統(THAAD),也曾一段時間走向「政冷經冷」,如今又再活絡起來,可以發現,北京只要在紅線以上,「武功」從來不是首選。這一點,甚至在中美博弈中都能看到。一旦觸碰底線,自然是以牙還牙,對於北京的決心也不能抱有幻想。

有鑑於兩岸長年「政冷經熱」的交往熟成,在大陸對臺祭出還算是「軟性」而非「硬着陸」的經濟抵制下,臺灣往後若還想要維續兩岸「經熱」,恐怕得開始思考,是否必須備有一定的政治迴應,如今九二共識恐怕已不夠。這對於臺灣而言,自然是最艱難的一刻,當中共擺明要臺灣正視經濟之後的政治深水區,這便構成臺灣必須迴應,也難以再含糊略過的政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