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臺式風味調味料》前進產地,用舌尖感受職人慢耕精神

這幾年,鹽工持續跨界思考,嘗試在不同節氣採集藻鹽花,比較其風味差異。(圖/shutterstock)

「吃在地、品當季」是這10年來的飲食顯學,作物新鮮收穫、食材來源清楚,吃得安心美味,已是日常飲食觀念。不只食材,就連我們平時容易忽視的「調味料」,也在尋找在地風土DNA。

這些年,我常造訪食材產地,透過一粒鹽、一滴醬油一匙香料,感受真誠執着的職人精神,他們對於品質的堅持永不妥協,好還要更好。

嘉義布袋洲南鹽場從「水、土、風、光」的論述出發,找出不同節氣的鹽滋味

屏東萬丹皇珵醬油爲了從最前端就掌握風味,連稻、麥、豆等原料都自己種植,堅持純釀,給予時間讓微生物慢慢工作。

臺東鹿野香辛深淵爲香料作物打造最自然的環境,讓植物與動物能在此共生,長出最濃烈的鹿野風土滋味。

臺灣小而巧,北迴歸線分隔出不同氣候,近海靠山水文地理各有巧妙,滋養出豐美食材。

作物隨季節日日變化,透過職人雙手,帶出土地、微氣候與人情滋味,加總就是「風土」,這二字是食材無法被取代、被複制的秘密。理解其中細緻幽微的氣息滋味,就是我們對職人用情、用心的最大回饋。

沉在滷水池底的顆粒霜鹽,還要經烘乾、粉碎、去雜質等步驟,才能成爲料理調味用的霜鹽。(圖/遊惠玲攝)

洲南鹽場主人蔡炅樵是全臺最浪漫的鹽工,他把節氣的詩意寫進鹽裡,在一粒藻鹽花裡譜出千滋萬味。

曬鹽是看天吃飯,最初引入鹽田海水只有鹹度波美(編按:表示溶液濃度的方式)3度,曬鹽人引海水在不同區塊間遊移蒸散,風吹日曬,當海水緩緩蒸發成波美25度的滷水,才能結晶成鹽

因此,曬鹽人怕雨,一旦雨水稀釋了池水濃度,苦勞就變徒勞

最佳的鹽花采收期,自然不是落在臺風梅雨擾人的夏天,而是風暖日麗的春季,4月至6月間,若陽光足夠猛烈,鹽花結晶從中午開始就會在鹽田水面上出現。

好運一點,遇上連日高溫,富含類胡蘿蔔素與葉黃素杜莎藻(Dunaliella)在水中助陣鹽池轉爲褐黃、鹽花變得粉紅,添上胺基酸藻香,那就是風土的滋味,蔡炅樵稱這帶有粉紅光澤的鹽花結晶爲「藻鹽花」。

爲了研究鹽,蔡炅樵下足功夫,他剖析鹽的礦物質風味,鹹味來自於鈉、鈣帶出甜味,鎂則具有苦味,而微生物「杜莎藻」則爲海鹽帶來特殊藻香。

一粒鹽,是「(海水+土地+季風+陽光)X人」的成果,缺一要素,這公式就不成立。

這番不平凡的論述,透露出蔡炅樵不單純的多重身分,曾是媒體人的他,也是布袋嘴文化工作室召集人,因爲參與撰寫《大臺南的鹽業》、《臺灣.鹽》等書而深入訪談老鹽工。

2002年,臺鹽關閉最後一座曬鹽場,天日曬鹽走入歷史,大概是老鹽工的口述歷史太迷人,蔡炅樵看見滄海桑田裡的一絲微光,點燃壯志雄心,他決定扛起不可能的任務,親自下海,回鄉復興原已廢曬的鹽田。

2008年,布袋嘴文化工作室延續了過去「洲南鹽場」的故事。雖然故事聽來浪漫柔美,但當事人卻得要身心強韌才能撐下去。

其實復曬的前幾年,都只在補強因龜裂而留不住海水的鹽田。還好蔡炅樵和另一半沈錳美及整個團隊都沒有放棄,他們在學習曬鹽的同時,也將這處特殊鹽田生態景觀做爲環境教育中心。蔡炅樵笑稱自己爲「鹽承續」,帶着遊客與孩子捲起褲管實境體驗一日鹽工。

鹽工的日子其實過得好美。我曾三度造訪洲南鹽場,每次來都是清朗到讓人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尤其隨藍天附贈的夕陽更是不得了,紅橙黃燦燦,如打翻水彩盤,弄得鹽田繽紛璀璨,美到讓人誤以爲世界和平了。

高蹺不時會在鹽田這啊那的築巢產卵,絲毫不理會一旁工作的鹽工。在洲南鹽場,那人、那鳥都是這片地的主人,也是過客

這幾年,鹽工持續跨界思考,嘗試在不同節氣採集藻鹽花,比較其風味差異。

「那麼,對應到料理上,可以產生什麼樣的趣味?如何讓料理人有更客製化的選擇?鹽有可能成爲料理的主角嗎?」悉心品嚐節氣穀雨小滿立秋採收的鹽,其所停留在舌上的鹹度、入喉的感覺及回甘的尾韻,還真都有細微差異、巧妙不同。浪漫的鹽承續,爲臺灣天日曬鹽找到亮麗舞臺。

我在溫柔夕陽裡採收藻鹽花,風吹微微鹹鹹、陽光炙炙明明,做事人的臉上有汗有笑、有布袋的氣息氣口;那片藻鹽花,是「水地風光,人曬鹽」的成果,是精神、也是精品。

《商業週刊17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