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性侵案院長再發聲明 「風波爆發是我意料之外」

輔仁大學校園(圖/民衆楊明達提供)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輔仁大學日前爆出性侵案風波,針對外界質疑係所老師企圖息事寧人,輔大社科院院長夏林清於1日透過心理系系主任臉書,發出第二份聲明,內容長達1300字,文中表示引發如此大的風波,「是我意料之外」。

夏林清在聲明文中表示,自己的初衷是希望能夠讓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對於外界的批評質疑,甚至說成陰謀論都沒有關係,因爲事先已說明只是初步提案,詳細作法還有討論空間,「重點在於大家有無意願一起參與」。

她說,身爲「肇事者」,完全可以理解同學們覺得身爲老師怎麼沒能處理好整起事件,進而引發厭煩、恐懼、憤怒和無力情緒。但她表示,「即使是受害者也要察覺各種外來因素的作用,並對自身行動後果反思」,風波爆發至今,當初自己主動承擔責任,卻面對不圓滿的後果,「我也得針對後果反思並負責」。

她說,自己回憶過程中的對話版本,並非有意製造羅生門,而是想先拿出題材,才能夠釐清當初的真相,但也許太心急反而被誤解,因此先暫時打住。她認爲,整起事件未來若沒有處理好,將會對當事人系所及整個學校造成不良後果。

聲明文貼出後,網友並不領情,有人在底下留言諷刺聲明文落落長,要幫她「翻譯」。網友酸,「我要找學生來背書了,先別黑我好嗎ㄇ?我很有誠意要出來喬了 」、「大家都有錯啦,你們在學校在繫上搞成這樣,鬧大我還有面子嗎?我本來想小團體就搓掉,結果你要這樣鬧到大家都知道,害我現在黑到發亮,我要怎麼洗白,這纔是最重要的 」。

夏林清第二份聲明全文(文中提及姓名部分以當事人代替):

夏林清針對當事人男友臉書事件第二份聲明

有人轉來了當事人男友5月30日下午於臉書的迴應,當事人男友表示欣然接受我的初步提案,組成「質疑事件處理委員會」(三分之一由學生代表,三分之一由當事人男友及他邀約的成員,三分之一由原本委員會成員共同組成;程序原則上守密,不論公開與否,全程錄音錄影)。很高興當事人男友願意與我共同往此方向前進。我的初衷是希望能夠讓師生一同來參與,目前外界有人對我的提案質疑、批評甚至認爲是陰謀論,我認爲都無大礙,因爲我事先即已說明那是我個人初步提議的草案,本來大家就可以修改此案,或另提不同新案,重點在於大家有無意願一起參與。

我知道,這麼大的風波,心理系的同學們可能非常厭煩、恐懼、憤怒、焦慮、關切、不忍、無奈、無力……等等,覺得向來在講臺上的老師,怎麼沒能處理好此事,惹出這麼大的風暴?進而可能歸責於老師、系所。身爲整個事件被歸咎爲重要「肇事者」的我,完全可以理解同學們這樣或那樣的情緒。人們可能都想急着與負面事件切割(包括我自己),儘快脫離風暴,迴歸平日正常生活。那麼,我爲甚麼還是選擇邀集各方,以組成委員會的方式來相互面對呢?

首先,教育情境往往被設定爲安全、溫馨場域,然而真實世界未必是這樣,教導美好的理想世界當然是我們想傳達的理念,但真實世界也充滿各種張力衝突以及挫敗。我向來鼓勵學生,即使是受害者都要覺察各種外來因素的作用,並對自身行動後果反思,這是我長期在教學與日常師生督導工作中所踐行的。這件風波爆發,是我意料之外,當初主動挺起身子迎上此事件並邀大家共同學習承擔,如今面對到不圓滿的後果,我也得針對我行動的後果反思並負責,而這正是我長年教導行動科學所要求的反映實踐。

推動這場對話,並沒有想要拖大家下水脫責之意,建議未來的整場對話也可以只有我與朱生;但此風暴客觀上已經波及到其他人,大家如何去理解這場事件,我認爲纔是最重要的,勝過只是去論斷是非對錯而已,但這並不表示以學習爲導向的對詰情境中可以沒有是非,如同我自己在這事件中的行爲,不可迴避地要被檢證是否有錯誤,當然要有是非,但我更期許自己還要進一步去探索、理解錯誤行爲是如何發生的,並從中學習,避免再犯。所以我也這樣邀請大家,這纔是我的初衷,任何能夠朝此方向的提案,我更是非常期待。

我認爲這件事情未來若沒有處理好,造成的後果,不僅對於我個人,甚至是對於同學、系所、學校都會更加惡化。但,即令我們不幸跌倒,再爬起來時也要抓起一把泥土,而非一無所獲,這是我自我期許的理念,也是我選擇提出這個共同學習(也不迴避究責)建議案的目的。

出差中,我熬夜就我回憶所及寫了一個去年7月13日四個人談話的回顧版本,本來也就想邀請當事人、當事人男友、當事人朋友X也寫出他們各自的版本。讓四個版本都出現,並不是要製造羅生門,或者去處理誰的版本才最正確,而是要先掏出素材,以爲後續的釐清對話先暖場。但是我擔心此一行動太過急切反遭誤解,所以先行止住,把我已寫好的書面版本暫先擱下。

我往這個方向推,最在乎的是繫上師生們的反應,心理系的師生們如何在這麼複雜糾結的情勢下,雖然橫遭外界各種渲染式地評論,如情緒投射的、插花攪局的、丟石頭泄憤的、假裝關切公共事務以公報私仇的…等等,而我們還能夠把握住自己的主體性,來思考、面對此一事件,這是我所關切的。

帶着意願,一起設計,一起把握自身主體性的行動探究。這是我一貫以來對心理系師生的態度。

夏林清2016/6/1 凌晨三點於出差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