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正在變年輕!IPO造就大批新富人羣 高淨值投資方式生變 這類資產吸引力大降

疫情之下,富人反而越來越富?

隨着近年來國內富裕人羣的不斷擴大,不少銀行把目光標準財富管理這塊大蛋糕,紛紛加大力度佈局私人行業務,從近期各大銀行私行業務規模取得快速增長便可窺知一二。

5月17日,招商銀行發佈的《202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0年,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淨值人羣數量達262萬人,報告預計,到2021年底,這一數字將增至300萬,可投資資產總規模將突破90萬億。

招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王晏蓉認爲,三大原因導致高淨值人羣快速增長:

一是近兩年來資本市場快速升值,資本市場交易更加活躍;

二是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回暖,成爲私行客戶的重要資金來源;

三是新經濟崛起,境內外IPO加速下,新富人羣不斷涌現。

另一方面,高淨值人羣的投資方向已發生改變。《報告》顯示,從資產配置組合上看,監管和市場雙重影響下,高淨值人羣對固收類及房地產投資佔比進一步縮減,而權益基金配置比例顯著提升,私募、證券等投資產品的需求有也顯著增加。

富豪”可投資資產創新高,招行私行AUM破3萬億

日前,招行發佈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高淨值人羣人均持有可投資資產約爲3209萬人民幣,共持有可投資資產84萬億元,預計到2021年底,這一人羣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約96萬億元,相當於2020年全國GDP的94%。

從地域分佈看,2020年,高淨值人羣數量超過5萬的省市共17個,分別是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北福建、天津、遼寧、河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和雲南;其中9省市(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山東、四川、湖北、福建)率先超過10萬人;24個省市高淨值人羣數量皆超過2萬人;高淨值人羣從一線城市拓展輻射周邊區域,三大經濟圈高淨值人數及集中度進一步加強。

“中國的私人財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相較於2009年,高淨值人羣的數量以及可投資資產總額提升了近10倍”,招行副行長汪建中透露,截至今年4月,招行月均金融資產在1000萬以上的私行客戶數已超10萬戶,私人銀行管理客戶資產規模突破3萬億元,穩居國內商業銀行頭部位置。

汪建中表示,“私人銀行業務在大財富管理的藍圖裡面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它橫跨了個人金融和企業金融兩端,串聯了財富管理、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的服務鏈條,是整個體系的核心引擎。”

近年來,頭部銀行們將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和轉型提到戰略高度。其中,興業銀行首次提出要“成爲全市場一流的財富管理銀行”, 浦發銀行也提出打造“客戶財富管理首選銀行”。中信銀行提出未來三年打造“客戶首選的財富管理主辦銀行”,招行更是將“打造大財富管理價值循環鏈”作爲全行未來五年的工作主線。

數據上看,除民生銀行外,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5家國有銀行,以及包括招行、平安在內的7家股份行的私人銀行資產管理規模(AUM)和私行客戶數較上年普遍實現雙位數增長。

“新富豪”誕生自何處?

《報告》指出,2021年,中國高淨值人羣結構更加豐富多元,互聯網、新能源等新經濟、新行業發展迅猛,股權增值效應助推新富人羣崛起。創富一代企業家佔比縮減至25%,董監高、職業經理人、專業人士羣體規模首次超越創富一代企業家羣體,佔比由2019年的36%升至2021年的43%。

具體來看,過去幾年境內外IPO加速、中概股迴歸趨勢顯著,特別是新經濟領域及其下屬的互聯網、大消費板塊;A股創板開市火爆,高新企業持股人接連上演“造富神話”。新經濟企業的崛起帶來強勁的股權增值與創富效應,造就了大批新富人羣。

從行業上細分,《報告》指出,2019-2021年,受益於疫情防控等因素,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電動汽車、線上教育、醫療服務等新興行業的優質企業成爲資本市場追捧的對象,上述行業的IPO、股權融資案例數量和金額均名列前茅。

此外,新興行業的分佈和區域特色顯著,杭州、深圳、廣州等地直播、遊戲、外賣等行業集中度佔比較高。調研顯示,新興行業中20%的人羣通過股權實現財富快速增長,遠高於市場總體水平的14%

“這一類客戶的特徵非常鮮明,與靠‘滾雪球’積累出財富的傳統高淨值人羣不一樣,新富人羣的財富是跳躍式、指數級增長的。”招行私人銀行部總經理王晏蓉介紹。

財富爆發式涌現的“新富豪”的顯著特點即是年輕化,數據顯示,40歲以下的高淨值人羣成爲中堅力量,佔比升至42%。

高淨值人羣投資方式也變了

高淨值人羣中,年輕羣體比例不斷提升也改變着整個羣體的資產配置。從配置組合上看,監管和市場雙重影響下,資產配置更加多元;按人羣細分,投資風格也有明顯分化。

高淨值人羣資產配置中,固收類及房地產投資佔比進一步縮減。受資管新規影響,信託產品、非淨值型供給進一步下降,資產配置佔比持續緊縮;在“房住不炒”政策指導下,政府對於購房資格、限售時間等提出明確規範,降低了投資性房地產的投資價值及吸引力

與此同時,高淨值人羣資產配置中,權益類資產佔比提升。隨着標準化產品如基金接受度大幅提升,資產配置比例明顯上升,其中由於資本市場向好,權益類基金佔比顯著。同時,高淨值人羣對於資產配置專業度要求提高,傾向通過基金參與資本市場投資,而非個股投資。在此基礎上,高淨值人羣配置需求更加多元,對於私募股權、證券等其他境內投資產品的需求顯著增加。

王晏蓉指出,“相對於普通客戶而言,私行客戶由於其早期的投資公募、私募基金等經歷,他們更瞭解這些基金背後的運行邏輯,而其風險承受能力和對產品的理解力也相對更高。”

不過,相對於權益類資產,高淨值人羣對信託、銀行理財產品債券佔比下降,保險(僅壽險)佔比保持平穩。

若按人羣細分,金融資產配置也存在差異化需求:傳統經濟創富一代更保守穩健,偏好固收類產品;新經濟創富一代心態更進取,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更高。

調研顯示,傳統經濟創富一代的投資組合裡,債券類基金、信託產品、債券、銀行理財產品等固收類資產的配置佔比23%,明顯高於新經濟創富一代人羣的20%;而對於股票、權益類基金等權益類資產,傳統經濟創富一代配置佔比爲27%,低於新經濟羣體的29%。

傳統經濟創富一代財富目標以保值爲主,投資風格更保守穩健,更青睞固收類資產:而對新經濟創富一代而言,財富創造和增值爲核心需求,同時對資本市場的參與熱度更高,風格更激進,配置權益類資產更多。

同時,高淨值人羣對於將資產交由專業機構配置的意願加強。創富一代整體更偏好尋求機構方面專業意見,但不同行業的企業家存在不同機構偏好。新經濟創富一代企業家投資渠道更加多元,更偏好從非銀機構如券商、私募等獲取配置建議;傳統經濟創富一代企業家更加信賴認可銀行渠道,更偏好直接從私人銀行客戶經理獲取配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