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黃岩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收穫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嚴紅楓

浙江台州市黃巖區政府新聞辦近日宣佈,黃岩沙埠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收穫。經專家考證,竹家窯址鳳凰山窯址窯爐區域內均揭露出規模龐大的龍窯窯爐,其中竹家嶺窯址窯爐遺蹟爲浙江地區目前已發掘的兩宋時期保存最爲完好、結構最爲清晰的窯爐遺蹟。

沙埠青瓷窯址,位於黃巖區沙埠、高橋之間的三角地帶,在約四平方公里範圍的山地和平原接壤的低岡、山坡上,分佈着竺家嶺、鳳凰山、下山頭、窯坦金家、下餘、瓦瓷窯7處遺址。窯址羣遺物堆積豐富,窯場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

1956年12月,沙埠青瓷窯址羣被當地羣衆發現,1963年被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升格爲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19年和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巖區博物館、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對窯址羣內的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

考古發現,竹家嶺窯址窯爐斜長72.32米,由窯前操作間火門火膛窯室窯門、排煙室及窯牀兩側的柱礎石、護牆等部位構成。竹家嶺窯址和鳳凰山窯址廢品堆積區揭露出豐厚的地層堆積,出土了大量瓷器窯具標本,基本構建起沙埠青瓷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爲探索沙埠窯產品結構、生產年代、窯業生產技術等方面問題提供了充分資料。

考古挖掘中,除了出土青瓷產品以外,還發現有醬釉瓷器和釉下褐彩瓷器。其中,醬釉瓷器爲兩宋時期浙江地區特有產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文化信息。

沙埠窯考古發掘工作組負責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西營表示,基於考古發掘成果與收穫,北宋中晚期是沙埠窯址窯業面貌最爲複雜,同時也是最具學術價值的重要時期。按照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來看,北宋中期沙埠窯址羣的青瓷類產品可歸爲越窯系,該類產品無論是從器形紋樣,還是從裝燒工藝來看,均與越窯核心區(以上林湖爲中心)的窯業保持一致;醬釉類產品或與同時期定窯醬釉類器物(紫定)存在某種窯業技術交流

“北宋晚期窯業面貌發生變化,青瓷類產品裝燒工藝仍延續之前的墊圈支燒方式,但是裝飾技法已演變爲雙面刻劃花(外腹摺扇紋,內腹篦劃紋或篦點紋),該類裝飾技法爲北宋晚期龍泉窯典型工藝。同時,該類裝飾紋樣或與耀州窯也存在着某種窯業技術方面交流。”謝西營說。

2020年11月28日,浙江省文物局在黃巖區召開了“沙埠窯遺址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復旦大學文博系、故宮博物院、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到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考察和學術論證。專家們認爲,沙埠窯址羣是越窯和龍泉窯瓷業技術銜接和過渡的重要地帶,是探索越窯瓷業技術南傳與龍泉窯瓷業技術淵源的重要地區,同時對於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窯、定窯、耀州窯、龍泉窯等瓷業技術交流模式與途徑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據介紹,在沙埠窯考古研究的強大支撐下,黃巖區委區政府將投資2.47億元建設沙埠窯考古遺址公園,該園爲以沙埠窯遺址爲核心,以青瓷文化爲內涵,集遺址景觀、自然野趣景觀、鄉土農業景觀爲一體的,具有遺產保護、科學研究、教育展示、文化傳承、藝術創意、旅遊休閒、青瓷產業等多種功能的考古遺址公園。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2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