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血尿又腎結石 當心變洗腎候選人 必知護腎大法
高血壓、血尿又腎結石,當心多囊腎作祟恐洗腎,必知護腎大法。(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灣洗腎人口龐大且逐年增加,據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人,更是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衆們普遍將洗腎的元兇歸咎於飲食習慣或糖尿病,然而卻有很多人不知道,約有10%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的患者,是因遺傳疾病—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
多囊腎不治療 10年就洗腎?(圖/照護線上提供)
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簡稱「多囊腎」,過往因無藥物可直接控制病程,患者僅能透過大量喝水來減少「抗利尿激素」分泌,減緩腎臟水泡生長;或透過血壓、飲食控制等,減緩併發症衝擊。但依臨牀結果顯示,過往治療仍有加強空間,許多患者在發病10年後常常就需要洗腎。所幸,現在已有可以直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穩定服藥可以有效抑制水泡生長,有望幫助患者延緩腎功能的退化、擺脫50歲就洗腎的陰霾。
●高血壓、血尿、腎結石找上門? 當心多囊腎作祟
振興醫院腎臟科楊尚峰醫師表示,多囊腎患者因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蛋白質發生突變,使正常的腎臟被異常增生、充滿水分且無正常功能的囊腫(俗稱水泡)取代,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使得腎臟體積越變越大破壞腎實質,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
多囊腎可能的症狀。(圖/照護線上提供)
楊尚峰醫師說明,多囊腎雖爲遺傳疾病,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通常在30-40歲時,水泡進入快速生長期後,因爲腎功能退化引起高血壓、腎結石;水泡破裂造血尿、尿道感染;過度膨脹的腎臟壓迫其他腹腔器官,導致腹脹、腰痠背痛等症狀,進一步就診檢查才意外確診多囊腎。
「多囊腎有一定的遺傳比例,只要家族中有多囊腎或是洗腎病史就建議進行檢查。」楊尚峰醫師提醒,「多囊腎患者常併發高血壓,年輕就發生高血壓的民衆務必要至腎臟科檢查。此外,莫名發生血尿、腎結石、尿道感染的民衆也不可輕忽,因爲仍有約10-25%的多囊腎患者並沒有明顯家族史。」
●積極治療多囊腎,及早保存腎功能
「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異常增生水泡,與抗利尿激素有很大的關係,因爲抗利尿激素在分泌時,會加速細胞分裂並分泌水狀液體,進而促進腎臟水泡的形成。」楊尚峰醫師解釋,「抗利尿激素通常是在身體缺水、感到口渴的時候分泌,所以在過去沒有治療藥物時,我們會鼓勵病患多喝水,抑制身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以減緩水泡增生。但患者平均在發病後10年開始洗腎,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
積極治療多囊腎,及早保存腎功能。(圖/照護線上提供)
隨着可以直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穩定服藥的患者可以延緩水泡擴大及多囊腎惡化的速度,治療成效待提升的僵局也終於被打破。楊尚峰醫師提醒,「若無故發生高血壓、血尿、腎結石就要當心,最好立即接受相關檢查。因爲越早開始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越能保存腎功能,也越能延緩進入洗腎治療的時程。譬如在第2期腎臟病開始服藥,可以延緩進入洗腎治療7年以上;如果拖到比較嚴重的第4期,僅能延緩1年進入洗腎治療。」
●愛護腎臟這樣做
面對治療期間常見的頻尿、口渴症狀,楊尚峰醫師解釋,爲了抑制腎臟水泡的增生,多囊腎藥物會抑制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出現這些狀況,表示藥物有發揮效用。想要改善夜尿頻仍的情況,建議患者可以早起服藥;並透過多喝水,把流失的水分補回來,避免口渴的不適感。
愛護腎臟這樣做。(圖/照護線上提供)
楊尚峰醫師也提醒,除了藥物治療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控制也很重要,包括適當的體重控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戒菸、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成藥、減少使用會傷腎的止痛消炎藥等,更能有效的延緩多囊腎病程。患者也要遵照營養師的建議,減少鹽分攝取,並適量攝取蛋白質,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
另外在服用藥物時也應配合醫囑,定期監測、按時回診,以利醫師視肝臟功能調整合適的劑量。
楊尚峰醫師鼓勵,莫名發生血尿、腎結石、尿道感染、或有多囊腎相關家族史的民衆一定要有所警覺,透過及時診斷、及早治療多囊腎,纔能有效保持腎功能、延後洗腎時間。
建議患者選擇和緩的運動維持身體機能,但避免劇烈或會對腹部造成衝擊的運動,以降低囊腫出血而感染及疼痛的情況;透過飲食控制控制血液;也觀察尿液顏色是否爲透明無色,確保體內水分充足。因爲多囊腎口服藥物副作用對生活品質衝擊不大,且可透過副作用管理減緩不適感,若用藥上有什麼想法,也應該與主治醫師積極討論,切莫自行調整用藥或是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