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開放倒逼改革 給青年人和臺灣一個機會

反對設立自經區的其中一個說法指出:時機不對。因爲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的規劃生變,而臺灣目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條件並不成熟,因此臺灣不需汲汲於推動自經區。此一論點並不盡正確,自經區的主要目的系透過鬆綁、自由化,塑造一個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優質環境;同時,協助服務業鬆綁、產業化,進而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爲年輕人打造發光、發熱的舞臺,更是重中之重。

其實若是以「時機」(timing)考量,我們認爲現階段推動自經區的迫切性更高於過去。其原因如下:即使臺灣當前無法順利加入CPTPP,但透過自經區的自由化、鬆綁,臺灣也會更具實力和其他國家洽籤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此外,除了臺灣參與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自由貿易協定進展不順利之外,臺灣已連續17年淪於實質薪資停滯的困境。而實質薪資停滯不前的原因,除代工體系缺乏品牌、附加價值偏低致產業外移之外,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服務業佔臺灣總就業人口的6成左右,但服務業規模小,缺乏鬆綁/產業化,商業模式不足,國際化接軌程度低,致缺乏薪資漲升的空間。因此,透過自經區的設立,使金融、教育、國際醫療服務在自經區內先行先試,透過鬆綁、產業化,加速升級轉型

因此,自經區的服務業鬆綁、先行先試,是讓臺灣可以翻轉低薪,邁向高薪就業的機會。過去臺灣和中國大陸洽籤ECFA服貿協議,是一個絕佳好機會,臺灣本來有機會利用中國大陸對臺灣服務業鬆綁,藉以擴大服務業的市場規模,強化競爭力,創造高薪就業機會,但在太陽花抗爭事件中流失了。現在又來了第二次機會,就是自經區的規劃。透過服務業的鬆綁、示範,來擴大投資、更新商業模式。一旦產業擴大、競爭力加強,民衆也可到自經區就業,創造更多高階的工作機會。

至於另一個反對自經區設立的論點指出,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由各主管部會可以自行負責,不必在自經區內示範。不過,我們認爲,讓各主管部會自己來鬆綁、產業化,形同同意讓各部會自行訂定績效指標(KPI)。但各服務業主管部會原本就是以規範、風險考量爲主的思維,各自管理的結果,其效益可想而知。就因服務業缺乏產業化思維、規模破碎,才導致今天台灣服務業薪資停滯。鑑此,透過中央跨部會,共同訂定KPI來鬆綁、示範,如此一來,纔會使各部會動起來,有產業化的壓力,纔會激發改革企圖心,才容易展現成效。加上賦予自經區的環境、戰略目標,有助於整合各部會資源,凝聚的全民共識

行政院長賴清德也指出,他在閣揆任內已提出打造自由經濟貿易島,即肯定自經區自由開放,法規鬆綁、國際接軌的自經區理念。不過,自經區之所以要劃定區域,即有先行先試意涵,若未進行實驗,貿然開放全島自由化,若干服務業鬆綁可能衝擊太大,不易凝聚全民共識。同時,自由經濟島全數開放,在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時,也會缺乏談判的籌碼

自經區本身就是個實驗、先行先試的專區,透過法規的鬆綁、關務科技化、產業的示範,來打破服務業破碎化、商業模式的不足,進而帶動投資,加速升級,賦予服務業嶄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更多高薪就業機會。同時,農業原料的開放進口、加值,爲農民開啓一片新的藍海,也是庶民經濟的體現。而智慧物流透過科技整合,關務的示範,讓在美中貿易戰中,供應鏈重新洗牌的廠商,有機會以臺灣爲基地,提升競爭力,也可以強化臺灣廠商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整體而言,自經區固然有其不足之處,但如何完善缺失、創造經濟動能,纔是正辦。否則一味墨守成規無力因應時代的要求,無法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臺灣極有可能步入日本失落20年的後塵,而年輕人翻身的機率也微乎其微。

批評者只看到自經區的缺點,而沒看到它的優點,批評後什麼都不做。負面的思維,產業原地踏步,缺乏新的投資,沒有新的商業模式。套一句知名歌手張惠妹的歌「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在甚麼都不想要,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想鬆綁、產業化,如此畫地自限,怎麼能期望更多的投資,創造更多的高薪機會?年輕人又怎麼可能會對未來抱持希望、憧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