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理解科學是戰勝全球疫情的重要基石

“在美國,有人認爲新冠疫苗會導致自閉症,有人認爲製藥公司要從疫苗中大賺一筆,還有人指責比爾・蓋茨爲牟利製造了這次疫情。這些都是無稽之談,非常荒謬。”12月8日晚,2020世界公衆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電視論壇舉行,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通過視頻參加會議時如是說。

論壇上,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國內外多位院士專家諾貝爾獎得主就提升公衆科學素質的重要性方法談到了各自看法。

公衆科學素質是戰勝疫情的重要力量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科學的社會性措施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而這有賴於公衆對科學的理解,即公衆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不僅是指了解科學真相,還要有能力基於事實去做科學判斷。如何做出正確的判斷、辯論、決策,這也是科學素質重要的評價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說。

專家表示,疫情期間,中國14億公衆自覺戴起口罩,這是建立在公衆科學素質之上的文明共識和自覺行動,科學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前所未有體現。

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稱,在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以及推動後疫情經濟發展方面,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公衆理解科學日益彰顯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次全民科普大教育。全社會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理解科學理性的社會心態,爲有效防控疫情奠定了社會基礎。”

據悉,“十三五”期間,中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由2015年的6.2%提升到2020年的10%以上,大大縮小了與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不過,龔克認爲,“10%科學素質率也是非常低的,並不是非常高的水平。”

蒲慕明直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並不是所有公衆都有科學素質,很多誤解和謠言在模糊真相。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稱,美國有相當大一部分民衆表示不相信新冠疫苗、不相信氣候變化。“我們周圍有很多僞科學,比如占星術、算卦等,這反映了大衆其實還沒有真正接受科學的作用,沒有接受基於科學事實這一理念。”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直言,美國這次應對疫情不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科學家被“拋棄到了角落”。

科學家要參與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

如何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讓公衆更加信任科學?

專家表示,首先要讓公衆意識到科學的重要。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認爲,必須告訴大衆還有很多問題有賴科學去解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堅原稱,疫情之下,科學是唯一賴以生存的武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持有同樣觀念,他說:“如果不相信科學,可能會迎來很多災難。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育大衆‘什麼是科學’,還應該告知大衆科學能驅動社會進步。科學不僅是知識,如果能正確運用科學,就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在傳播科學事實過程中,科學家扮演重要角色。蒲慕明表示,公衆不信任科學和科學家是因爲科學家與大衆溝通不足,沒有告訴大衆自己在追求什麼,沒有告訴大衆自己的追求中什麼是對社會有利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也表示:“很多年輕人正在試圖積累科學信息和知識,如果科學家不到現場提供一些必要的技術、科學知識,他們的拼圖中就會缺掉一塊。我們需要承擔起責任,告訴他們科學非常美妙,科學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好。”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強調,作爲一個合格的科學家,應該有能力把複雜東西講清楚。

懷進鵬認爲,科學教育和科學傳播是公衆理解科學的根本途徑,“科技共同體有責任向公衆傳播科學”。提到科學傳播,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達・約納特建議多講述讓公衆容易聽懂的科學故事,比如科學幫助我們消滅脊髓灰質炎,戰勝天花,延長了人類壽命

媒體被看作是公衆獲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專家指出,要加強媒體和科學界合作。阿龍・切哈諾沃表示,要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引導大衆相信科學是可信賴的。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衝村憲樹稱:“應對全球規模性問題需要全人類的共同智慧,需要大幅提高世界人民的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