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鑑談》棒球與備轉容量

臺北市萬華區因線路跳脫,造成西園路、萬大路一帶停電。圖爲西園路段。(呂承哲攝)

815全臺大停電,總統說:「真正該全面檢討的,是這個會因爲人爲疏失而輕易癱瘓的供電系統。這纔是問題的核心。」行政院長更認爲此次事件不是電力備轉容量不夠問題,是電力穩定性與管理問題。清楚想將跳電原因與臺電的備轉容量脫鉤。更有媒體引述臺電高層的看法,表示815情況因供電直接減少438.4萬瓩,無論任何發電方式升載「都來不及」。即使備轉容量提高,雖然可以讓跳電後恢復速度加快,但仍無法阻止當下跳電。人人並非都是電力專家,但是從國人熟悉的棒球來理解,不難發現政府說法問題重重。

備轉容量不就是爲了減少風險

首先,備轉容量與這次跳電到底有沒有關係?這牽涉到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的問題。雖然各國計算方式不盡相同,簡單來說,前者就是總髮電量減去尖峰負載所多餘的發電量,通常以年度爲單位,用來作爲電源開發規劃的參考,備用容量越大,電源供應越穩定越可靠,但是成本也越高。後者則是每天實際可以調度用來發電的總量減去當日瞬間尖峰負載的電量。不管如何,備用容量越高,代表臺電可以調度作爲每日發電備轉容量可以更爲餘裕,兩者成立正向的關係。今夏從和平電廠電塔塔倒塌後,臺電每日備轉容量經常進入紅燈,其實就是因爲備用容量過低,導致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最後自然影響每天的備轉容量。且臺灣夏季發電機組日日滿載,不僅容易故障,維修保養的時間也遭壓縮,更增加出狀況機率

行政院發言人辯稱,臺灣這幾天備載容量降到2-3%,主要是和平電廠電塔倒塌加上大林電廠燃煤機組沒上,新機組如果跟上,備載容量可以超過5%,認爲只要好好分配,現有電力仍然足夠。如果蔡政府官員繼續持此種觀點,那臺灣的跳電危機只會如前政府官員所說「空前但不會絕後」。其實不論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其設置的目的就是在排除各種風險的干擾,以確保穩定供電。管理不當、人爲疏失,難道不是風險的一部分?照徐發言人所言,如果所有電廠都好好運作,而且可以預知風險而一一將問題加以排除,備載容量不要說5%,根本連1%都不需要了。難道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傻子,願意白白花錢去避險?顯然這些風險預防的費用固然高昂,但是萬一不能避免風險的發生或減少風險發生後的傷害程度,造成整體的損失無疑更爲驚人。

球員補不滿,教練調度自然捉襟見肘

以棒球爲例,棒球場上一次需要9個球員上場即可,以臺灣職棒而言,一軍球員的名單上限可以有26人之多,如果9個球員都好好運作與發揮,還需要第10個人當板凳嗎?不管先發的球員是因爲何種原因,是表現不好也好,突然受傷也罷,或是功能設定,之所以有超出2倍的球員名單,就是提供教練可以視情況以爲調度之用。美國職棒到了9月賽季末時甚至會將球員名單擴增到40人,無疑提供了總教練更大的靈活運用空間。如果球團爲了減少成本,只願意簽約20個球員,球隊正常情況當然可以運作,但是當球員受傷、過度疲勞或狀況不佳時,教練自然就減少調度的空間。這簡單道理,一般的民衆自然清楚,但是當今政府卻刻意裝傻,而且不斷強辯。

救援當先發,先發來救援!這種神調度能不出問題?

至於行政院發言人也表示大潭電廠跳電減少12%發電缺口,就算啓動核一廠1號機核二廠2號機也無法解決,這種說法更是似是而非。確實,當天備轉容量就算達到15%也沒用,但是他們不願承認的真正原因,在於錯誤的發電配置造成。因爲蔡政府把原本應該當作基載發電的核電減少了,但卻用一般拿來應急的燃氣發電(尖載發電)當作基載,燃氣機組發電快速,但是一旦出狀況,供電降載也相當快速。如果正常基載發電機組,一旦出狀況,供電降載速度較緩,此時以尖載性質的燃氣機組救援,可以讓整個供電系統不會瞬間崩潰,從而減少影響幅度。這就好像職棒球團減少先發投手的簽約人數,卻改簽更多的救援投手,然後把救援投手拿來當先發,救援投手固然可以很快熱身上場,但是續航力有限,狀況下滑時,卻拿出先發投手上場中繼救援,熱身準備的時間當然比較久,若是突然必須勉強提槍上陣,救援效果恐怕更是大打折扣。這種胡亂沒有依照發電機組特性的錯誤配置,如同球員配置未能人盡其才的神調度,在需要緊急救援的時後,問題就完全暴露出來。

嘴上說要分散,實際卻更集中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方,蔡政府的發電政策,口號很好聽,強調要分散式發電,但是這次之所以發生嚴重的停電,就在於大潭電廠過度集中發電所致。爲了達到蔡政府希望燃氣佔發電50%的政策目標,現在大潭電廠有六個機組,已經相當於四座核電機組的發電量,爲因應今年夏天的用電高峰,還緊急租用兩個發電機組,未來更將增加至十個機組,而成爲臺灣第一大電廠,屆時總髮電量將超越核一到三廠的總和。大潭電廠的不斷擴大,結果根本與分散發電的構想背道而馳,反而使臺灣發電更爲集中,這也好像球隊把預算很大比例押在一個或少數幾個明星球員身上,一旦他們出狀況,球隊戰力恐將面臨致命打擊。這也再一次印證了蔡政府言左行右,表裡不一的作法

政府願意減少預備金的預算嗎?

爲風險預作準備,在我們生活中極爲常見,諸如保險、儲蓄、分散投資等等,都是對抗風險的做法。即使是政府在規劃施政與編列總預算時,除了正常的預算外,都另有「預備金」的制度,包括由各機關單位編列的「第一預備金」(不得超過經常性支出的1%),還有在政府總預算中統籌編列的「第二預備金」(視國家財政編列),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還有依據災防法編列的「災害準備金」(不得少於總預算歲出的1%)。甚至國家遭逢重大天災或因應更龐大的突發需要時,還可以編列特別預算。但我們沒聽過行政院說只要個機關預算確實編列,好好運作,總預算可以減少預備金的編列,甚至不用預備金。這個道理淺顯易懂,政府官員有誰不知。

過低的保費,能換到足夠的保障?

而電力的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不也是爲了因應種突發狀況所需要的準備。但是電力供給不同於國家預算,他的設備建置需要很長時間,而且臺灣電網獨立,非如歐陸網網相連可以隨時調度,如果不預先準備,突然供電不足時,傷害將即刻產生,不像預算可以立馬臨時追加。但是一談到備用與備轉容量,當今政府就突然天真起來,還表示臺電多1%的備載一年要多100億成本,但這就像保險一樣,保額買少,保費固然也少,但是真的發生問題時,過低的保額恐怕無法幫助保險人真正度過難關。

備載容量其實一點也不難懂,我只能說,有看棒球的人,就知道現在政府在胡扯!

(作者觀鑑談爲合作媒體、黎家維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