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合力強化五層老年經濟保障

世界銀行於1994年發表的三層保障模式,第一層保障系強制性的社會安全制度,如保險、救助、津貼方式;第二層系強制性的員工退休金制度;第三層系自願性的個人商業保險儲蓄制度。2005年世界銀行擴充後的五層保障模式,把第一層的社會救助或津貼抽出成爲第零層,或稱基層保障,主要系在有效保障終身貧窮者,以及資源不足的年老勞工或殘障者。至於新加入的第四層保障,系倫理性的家庭供養制度。無論三層或五層保障,這些機制的發揮,有賴政府、企業、家庭、社會之合力,乃至於文化背景因素之支撐。舉凡法制、財務、人力,以及金融市場的成熟度,必須到位,每個環節,皆須努力。

從法制角度言,老年經濟保障制度之成敗,政府責無旁貸,負責建立合宜制度,包括規劃部門、行政部門、立法部門、執行部門,皆有重要角色。制度設計上,可以全民不分職業採用一套保障機制,也可依照職業類別分立保障機制,亦可能混合採用。新加坡將公部門與民間企業之公積金予以統一,臺灣之保險分成公保、勞保、軍保、農保、國民年金等系統,美國則是聯邦政府有一套機制,各州各有自行制度。各制度之優劣順逆,在設計規劃時便需慎重抉擇。

從財務角度言,財務是否充裕,是每套制度能否永續有效運行的關鍵考量。財務有收有支,收與支之間的關係有不同模式,包括確定給付(依在職薪資水準覈算退休給付成數)、確定提撥(依個人專戶金額發放退休金)、隨收隨付(依當年財政額度覈計退休金)等等。隨着這些模式的資金收支方式差別,政府財務負擔亦有差異,如果制度設計良善,則可降低基金用罄之風險。爲解決財務問題,除了考量制度規劃是否合宜之外,資金存入的公共基金之運作績效能否提高收益率,增加資金收入,也是影響因素。每日公共基金在金融市場上操作,須在顧及安全下致力提高收益率,在情勢多變的市場上考驗着基金的操作策略。

從金融市場角色言,市場情勢反映着國內外的資金供需,雖然考驗基金的功力,也提供了豐碩的獲利機會,股市、債市、匯市,持續變化,基金投資時須仔細研析。此外,各金融機構所提出的金融保險商品,乃提供了個人頗具多元彈性的保障選擇。金融體系愈進步發展,愈能依市場需求設計出各種金融保險商品,尤其在邁向超高齡的社會環境下,增加銀髮族適用的保險商品及金融項目,由個人依其財務所得能力選擇,乃是符合社會需求又頗具商機的方向,此乃第三層保障的主要內容,創新開發空間寬闊。

從人力因素而言,老年生活照護除了備足資金外,尚須有恰切照護人力與配套措施。除了政府提供基本照護外,如果企業也能提供不同類型的照護,由民衆根據其財務能力自行選擇由政府服務或由企業服務,如此或有助於降低政府人力配置有限之壓力,也拓展了民衆選擇的空間。至於種種環節的串聯,或有礙於某些法令規範而有部分卡關,則有賴相關機關進一步思考協商。

從社會生活習慣與家庭文化背景角度來看,世界銀行將家庭倫理照護歸爲第四層,事實上家庭即具有基本照顧的角色,尤其在東方重視家庭觀念,照顧老者乃是文化自然傳承。遇有孤獨殘疾、家徒四壁,或遭家庭成員棄養者,有賴政府支助,此即零層觀念。至於家庭倫理觀念之深植程度與發展趨勢,此涉教育與文化因素,則是更爲廣泛而值得深思的問題。

總而言之,無論三層或五層的老年經濟保障,都需要政府、企業、民間之攜手。說來道理明確,但事涉社會各階層,每年龐大經費需求,執行起來並非輕鬆小事。如何集結各方合力強化各層缺口,方向應是無虞,作法又是枝枝節節待以清理,共勉之。

(本文爲個人意見,不代表服務機關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