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全球經濟競合時代的來臨與啓示

過去一年,在國際社會將核心聚焦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嚴重衝擊各國產業活動的同時,全球經濟情勢卻呈現前所未有的急劇變化。其中,除了1月15日美中兩大經濟強權歷經兩年鏖戰簽署《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之外,最爲受到國際社會矚目的莫過於,11月15日以亞太國家爲主體所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及12月30日中歐雙方領袖,共同透過視訊會議達成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共識。在這些情勢急劇變化的背後,其實反映全球經濟結構正在邁入「競合時代

先從美中經濟關係來說,過去四年美國川普總統「美國優先理念下,除了透過減稅推動製造迴流之外,堅持以「公平」爲原則,採取加徵關稅作法,藉此達成經濟脫鉤中國。不過,隨着拜登接任美國總統,雖對中經濟政策不致大幅調整,但若按其藍圖加以觀察,顯然將會從之前的「對立」,調整爲未來之「競合」。誠如其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曾經表示,在與中國的經濟競爭上取得優勢,並非選擇脫鉤中國,而是在強勢位置上展開與中國之競合。其實稍早之前,中國公開表示,希望美國重拾理性、重開對話,化解彼此矛盾分歧,促進兩國經濟關係重回正軌、重啓合作,進而擴大共同利益

再就RCEP發展而言,此項協定涵蓋人口全球佔比接近三成,經濟總量全球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堪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域。此項協定簽署,其實正意味着美國川普總統時代,以「美國優先」及「製造迴流」爲理念所堅持的保護貿易思維正在退卻,以及以「脫鉤中國」及「公平貿易」爲理由所掀起的中美貿易糾葛正在轉化。亦即全球經濟在治理上,不再因受到「美國本位」與「去中國化因素影響,而陷入分裂、對抗格局,無疑說明各國經濟關係正在從「單邊主義朝向「多邊主義」,以及全球經濟體系逐漸從「分離」轉爲「整合」。尤其在川普選擇退出美國已簽署的TPP之同時,卻又提供經濟實力已崛起的中國,藉此機會主導推動RCEP談判,填補美國所遺留的經濟主導空間。

此外,國際社會在傳統思維上始終認爲歐盟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共同存在對西方價值認同的核心理念,至於中國則是競爭對手。但是,觀察過去以來歐盟在經濟政策上卻又發現,根本沒有實施與中國市場完全脫鉤的作法,卻又在部分經濟議題上與美國產生或多或少之歧見。此意味着,歐盟面對中國經濟崛起在政策選擇上,並非採取圍堵中國進入歐盟市場,而是積極要求中國擴大開放市場,藉以保障歐盟企業取得公平競爭環境。

再者,則是歐盟認爲其經濟受到疫情持續肆虐陷入低迷之下,若要加速促進復甦,其實需要透過中國極具有潛力內需消費市場加持。尤其拜登政府所提出的「重振美國工業」構想,短期恐難落實歐盟所期待的自由貿易政策。因此,在中國重大讓步前提下,與其期待美國拜登政府尚未呈現整體經濟輪廓新政,不如先行達成簽署將超越《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內容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共識。誠如許多學者專家指出,讓中歐達成簽署協定共識的力道,並非在政治因素的競爭,而是在經濟因素之合作。

面對全球經濟情勢劇變,特別在中國簽署RCEP之後表示希望加入CPTPP,相對臺灣卻又難以參與RCEP之同時,值得臺灣警惕的是,如果中國因期待加入CPTPP,而進行市場開放及法規修正,臺灣更必須超越中國加速改革與調整,以因應申請加入CPTPP的要求。其次,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因應中國經濟崛起正在提高全球影響之下,雖過去以來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並未因兩岸關係糾葛而陷入停滯,但與中國的投資(包括陸企來臺)連結,卻又因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而持續呈現弱化

另一方面,更加無法忽略的是,如何利用近年以來中國與全球大國的合縱連橫,有效掌握其擴大開放市場利基,進而加速促進臺灣產業轉型。亦即在中國逐漸從世界工廠轉型爲世界市場下,雖我們支持落實從嚴審查臺商陸資企業之合作,或是陸資企業來臺投資,但採取過度緊縮臺商前往中國投資,或是減少與陸資企業之合作,不但將會造成臺商再度錯過參與中國擴大內需消費市場的機會,而且可能導致臺灣經濟陷入更加邊緣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