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張瑞敏視管理爲藝術 被指經營不足管理有餘

文/孫聰穎

記得之前的新聞報道筆者青島海爾描述爲一家“傳統家電企業”,海爾公關方面對於此說法表示並不認可。對方理由是:海爾已經全面觸網

海爾確實是家電行業,乃至中國製造行業的先行者,當華爲總裁任正非企業家還在執着用毛澤東理論因地制宜,管理企業時,海爾管理學理論已經迅速“迭代”。 80年代學習德國品質,90年代參悟日本管理精髓,2000年以後擁抱互聯網,海爾永遠爲中國的企業帶來全新的管理體系戰略理念

張瑞敏作爲管理學大師不僅願意被媒體聚焦,也樂於在企業之間分享,並向外界薦書。

筆者翻閱了張瑞敏經常提及的多本管理學著作,比如凱文-凱利的《失控》,常博逸的《輕足跡管理》等。

書中自有新點子,張瑞敏提出的創客等被追捧的管理學模式,在其提及的經典管理學理論之中均有跡可循。張瑞敏確實是一個好讀書管理者哲學大師。

張瑞敏把管理作爲藝術,不斷地推陳出新,這樣的管理理念成爲更多的商學院的研究案例。海爾每次都能把握組織管理變革的這種節奏步步領先

不過在中國著名企業文化與戰略專家春華認爲,海爾在經營戰略上,是短一腿的。

理由是海爾的實踐偏重於組織管理創新,很少看到海爾談論產品創新和基於產品的技術創新,陳春華做出“經營不足,管理有餘”的慨嘆。

中國乃至製造業的最重要的是產品,此行業的巨無霸公司,無論是已經坐穩全球移動設備市場榜單蘋果三星還是正在將觸角延伸至至全球市場的美的,無不是通過產品體現出競爭力。以上公司也很少對外商業模式,靠的均是產品驅動

在家電行業競爭實力的提升靠的就是產品力。

產品力背後是垂直產業鏈整合能力,近年來,美的、格力不斷擴充上游核心零部件。而在彩電行業,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髮力上游,也讓整個行業意識到上游產業對於企業抗風險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張瑞敏提出“自殺重生他殺淘汰”,告誡海爾人間正道滄桑,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基礎之上的。

中國古代有個人叫朱泙漫,善於學習。其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他逢人就展示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表演結束,志得意滿,但之後才大悟: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白學了。

張瑞敏曾引用海明威的一句話提醒海爾內部要居安思危——“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優於自己的過去。”理論聯繫實際,接地氣,迴歸實業,海爾會走向真正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