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的工牌,爲何成了新時代人才的身份象徵

電影《一秒鐘》裡,範偉演活了一名電影放映員。吃飯時,人未落座,印着“電影放映員001”大紅字的搪瓷缸先“坐定”。在娛樂相對匱乏的年代,這個身份帶給他的,是食堂師傅多給的一勺油潑辣子,是人們超乎尋常的禮遇和尊重。

上個世紀,先進生產者跨欄背心勞動競賽獎臉盆搪瓷缸,一度是職場身份的象徵。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現在的年輕人,和範師傅一樣,也流行曬“身份”。

互聯網盛傳,北京“人上人”的三大證,不是車證、結婚證和房產證,而是人大附中校服、北大的飯卡字節工牌朋友圈裡,曬包太低級,高級炫是曬互聯網大廠的工牌。印有公司LOGO帶子,露着一股低調的奢華。

段子手出沒,把大廠工牌搞成了一場互聯網凡爾賽——有人編排,丈母孃本來要30萬彩禮,看到我的字節工牌,直接倒貼30萬;有人調侃,把互聯網大廠工牌插進ATM機,一頓操作直接取錢;還有人寫起了小作文,帶着字節工牌去同學聚會,桌上法拉利蘭博基尼豪車鑰匙也會失去光彩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癡迷互聯網大廠像極了60後癡迷國企。曬工牌的年輕人,和當年端着鋁飯盒,拼命擠進大食堂的工人一樣,尋求的都是一份人才金子塔尖的優越感。

十幾年前,年輕人最想進入體制內,進入大國企,考公端鐵飯碗,纔是職場的康莊大道。現如今,996、“35歲危機”都攔不住年輕人嚮往“大廠”的心,因爲在他們眼中,互聯網公司是代表未來的產業。在那裡,薪酬福利高,擁有更多成長機會,也讓互聯網成爲最大的人才淨流入行業。

然而,2021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突破900萬人,創歷史新高。華爲、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科技互聯網企業最受“一流大學”畢業生青睞。這也意味着,能進入頭部公司就職的,註定只有少數頭部同學。

有個朋友,身在某著名互聯網頭部企業。他告訴我,現在招人門檻越來越高,公司也開始迷信名校,不像當年重能力、輕學歷,中專生也能進“大廠”。有的團隊,還有招人潛規則,默認給清北學生開綠燈,招收這兩所高校的學生,不佔用人名額,爲的就是面子上好看。

當互聯網公司招聘也開始搞學歷內卷,難怪大廠工牌成爲新時代人才的“身份牌”。不過,人才削尖腦袋擠進“大廠”,凡爾賽式曬工牌,也等於將人生早早放進了設定好的程序,在算法運作下,失去了嘗試其他方向的可能。

有人將互聯網公司比作巨型機器,人才進入其中成爲螺絲釘,工牌就是螺絲釘上的編碼。越來越多年輕人,只想成爲優秀的螺絲釘,缺乏自己打造一臺機器的動力,是否也可以看做是人才資源浪費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鋁飯盒,它代表着安穩、從衆,隨潮流而動。這個時代,是互聯網大廠工牌,下個時代,又將是什麼?上個世紀的鋁飯盒,已沒有用武之地。我更想知道,如果更多年輕人願意擺脫格子間的冷氣,不滿足於螺絲釘的命運,未來的世界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