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勁草胡爲真爲父爭一口氣

總統馬英九(右)30日出席「胡爲真新書發表會」,向胡爲真(左)致意。(劉宗龍攝)

打仗不簡單,要義無反顧投入一場明知不可爲的戰爭更難。有「西北王」美譽國軍將領胡宗南,1949年末到1950年初,率國軍和共軍中國西南進行最後戰役戰果卻不盡理想,甚至引發監察院彈劾。胡宗南長子國安會秘書長鬍爲真以新作疾風勁草:胡宗南與國軍在大陸的最後戰役1949-1950》,還原歷史全貌,一探戰役功過

母親轉述 痛心疾首

胡爲真表示,得知父親在大陸最後一役的起點,源於幼年母親轉述,「她講不止一遍,描述起來,以四個字形容,就是痛心疾首。」撰書過程也跟母親一般痛苦、刻骨銘心,「痛苦在於,父親有致勝的計劃、致勝的條件,卻沒有致勝的環境。他作戰非常有經驗,打了不知多少場勝仗,只可惜後來的環境沒能讓他好好發揮。」

胡宗南畢業黃埔軍校,參與東征、北伐、統一、平亂、抗戰、剿共、保臺諸多戰役,可說無役不與。深受先總統蔣中正器重,從胡爲真新作檢附的書信中,還可見先總統蔣經國在胡宗南前自稱爲「小弟」。不過,胡宗南一生卻始終難以擺脫外界對其「延安之役」及「成都戰役」的議論

史料佐證 聚焦真相

胡爲真新作中,以各式史料佐證,聚焦最後一役的歷史真相。胡爲真表示,1949年,共產勢力在世界各地發展迅速,美國於4月成立北大西洋組織與之對抗,冷戰愈發劇烈,「蔣公的想法是,一旦發生戰爭,就是我們的機會,所以大陸就要維持一個據點,隨時可以擴充,即使西昌政治地理經濟軍事上沒有條件長期支持,但還是要有人去,誰去呢?就是我父親。」

胡宗南和蔣中正一切談妥,預計突圍西昌。胡爲真說,不料當時飛機起飛,天氣太壞,根本無法下降,從上空硬是冒險僅能飛到海南島嘗試聯繫蔣中正也因電話打不通未果,後引發外界稱胡宗南逃到海南島的議論,非常難聽,但事實並非如此。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兼任研究員呂芳上指出,當年康、川地區幸有胡宗南一路抵擋,才讓國軍有餘裕安排國府續命,共軍也來不及「解放」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