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美濃的自然養成 林生祥的年少回憶

林生祥。(圖/林生祥提供)

孩子對音樂的喜愛是自然不拘的,愛唱歌就大聲唱、有琴彈就搶着彈,只是隨着年紀漸長,那股傻勁兒也就逐漸冷卻。然而林生祥,卻從不曾忘卻熱情,將母親農家日常入樂、從演唱會領會和絃對位、陪孩子看卡通得到靈感,最後更體悟「音樂的本質是數學」這個西洋音樂學者百年來討論的議題。

他的過程,令人聯想到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諺語,一個人的選擇與學習終將成爲他的一切。一路走來,抱着初心吸收最質樸的養分的林生祥,也將在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我莊三部曲」演唱會,與樂迷分享他的變與不變……

「一久沒歸去行田脣(有多久沒回去走田埂),一久沒歸去飲泉水(有多久沒回去飲泉水),想起屋家喂暗晡頭(想起家屋的夜晚),山歌不唱就心不爽喔(山歌不唱心不爽)……」這段歌詞,摘自林生祥就讀大學二年級時所創作的第一首客家歌曲〈一久〉(有多久)。當時北漂唸書的日子,歌曲道出一位異鄉遊子想家的心境,歌詞描述着兒時家鄉印象、母親於美濃的農家生活日常,抒發家鄉情感外,歌詞也帶出林生祥成長之地 —— 美濃客莊農村的自然景象與愜意氣息。

小的時候家裡環境就以務農爲生,有兩甲地可栽種農作物,孩童時期的林生祥,對每次放暑假時,就得到田裡幫忙採收檸檬的各種痛苦回憶記憶猶新:「我的國小暑假都是在採檸檬,整個暑假都耗在採檸檬上,所以我很怕採檸檬,很怕很怕……」兒時的一點一滴成爲林生祥音樂創作上的豐沛養分,而農家子弟一路以來摸索音樂的過程,更在退伍後確定成爲專職音樂人的契機,是來自於母親的話:「退伍了,家裡就供應你到大學爲止,未來只要不去偷、不去搶,養得起你自己都可以。」言下之意,則讓林生祥選擇想做的事、決定自己的職業,朝向音樂之路邁進。

兒時的音樂記憶 既歡樂也爆笑

多數人記憶中的童年,相信可能與林生祥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景象。他小時候熱愛唱歌,國小音樂課除了跟着同學們一起唱合唱,有時候還被老師叫上臺唱歌。大概國小三、四年級時,隨着香港電視劇電影引進臺灣,當時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天龍八部》、電影《神鵰俠侶》、《天蠶變》及《楚留香》連續劇系列等,掀起了影視主題曲的熱潮,他與同學還會一起學着唱粵語歌曲,這些音樂豐富他成長歲月的聽覺文化。家裡雖然沒有額外的錢讓林生祥學習音樂,但卻透過家裡的唱片機播放黑膠唱片,讓他接觸了音樂,「小時候就有黑膠唱片,我們都會去放來聽。那時候黑膠唱片機是很大衆的播放系統……我記得聽過的音樂有《安童哥買菜》……然後還有我在《野蓮出莊》B級音樂談到的《李文古科劇》。」

林生祥2020年發行的專輯《野蓮出莊》中,其中一曲〈大封〉的旋律翻唱,取材於他童年時高人氣的客家爆笑廣播劇《李文古笑科劇》,他記憶深刻地描述其中一次聽到的劇情:李文古自幼就被送到叔叔、叔母家做兒子,太陽還沒升起就被叫起牀去放牛,但吃飯時間都沒喊他一起吃……故事以幽默風趣的形式表現,也運用客家歌謠如李文古唱的〈沒天良〉,歌詞充滿抱怨叔母的過程,運用民謠旋律放入歌詞穿插故事線,增加娛樂感。這系列廣播劇傳遍全臺客家莊,尤其在當時紅遍美濃地區,是林生祥兒時的重要娛樂。

回顧童年記憶時,林生祥直覺聯想到《野蓮出莊》專輯中的音樂創作,是想與父母親時代的音樂美學連結。腦海記憶中的幾個熱鬧場景,特別會想到莊裡的信仰中心——三山國王爺生日的歡愉景象。莊裡頭每逢國王爺生日,就會安排客家大戲的演出,到了中午時村民就會一起聚餐,晚上莊裡更舉辦康樂晚會

有一回參加康樂晚會時,因當時還沒有卡拉OK,現場音樂以西樂隊伴奏,節目安排了一段肚皮舞王的爆笑肚皮舞,其伴奏音樂相當具節奏感,且每段旋律結尾更加入俗又滑稽的音效聲,非常具娛樂性質,激起現場觀衆一連串的歡笑聲。這位肚皮舞舞王的兒子,是林生祥國中同班同學,有一次這位同學在上國文課時被老師盯上,原本要進行體罰的老師,對着這位同學說:「如果你有得到你爸爸肚皮舞王的真傳,這次就不罰你。」

但高超肚皮舞的表演技術——例如肚子成波浪狀滾動,或是用肚臍吸吐香菸的技巧,果然還是隻有在闖蕩江湖的職業肚皮舞舞王表演時纔看得到。而肚皮舞的這段故事,則讓林生祥寫下〈打烏子〉這首歌,他將在家鄉被稱爲到處流浪的植物——野菜打烏子,與肚皮舞這個具漂泊性質的職業串連在一起,記錄了舊時代社會的娛樂角色。

民歌餐廳作爲舞臺 磨練吉他實力奪冠軍

「真正接觸到樂器是在高中時期。」林生祥說。他的祖父爲日本軍官,從小在嚴厲管教約束下長大的他,直到就讀臺南二中、離開家裡束縛後,纔開始自由自在追求感興趣的事物,所以高中生活充滿着練吉他、學音樂的回憶。一開始接觸吉他的契機,是班上有位一樣來自美濃的同學,人長得又高又帥,很會彈吉他,「我有天看到他,哇塞想說有夠帥的」,於是就跟着他學習怎麼撥絃,怎麼彈和絃,從最基本開始學,並開始自學。

有一次,某泡麪品牌到臺南舉辦活動,集滿幾個杯麪錫箔紙蓋後就可以去換演唱會門票,當時是場吉他演唱會,林生祥便透過這場演唱會學會了吉他把位、和絃彼此的位置關係相關樂理知識,慢慢建立吉他彈奏技術,「所以看演唱會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啓發。」

當林生祥意識到自己歌唱與吉他演奏技術提升時,在某次機緣下聽到一位流行歌手唱歌,發現這位歌手的音準不妙,於是萌生了「如果是我,應該可以唱得更好」的念頭,從此開啓了雄心壯志。高二時,林生祥首度在臺南高中職彈唱比賽摘下冠軍後,便開啓在民歌餐廳駐唱的磨練之路,口水歌唱了不少。後來北上就讀淡江大學時期,仍就在臺北的民歌餐廳駐唱,大一時更報名了吉普賽民歌餐廳舉辦的彈唱比賽,一舉奪下全國第二名的佳績,爲自己彈唱功力備增信心。

曾是樂迷 搖滾巨星開啓音樂想像

從國、高中時期常聽羅大佑的歌,到大學時期熱愛英國的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從接觸此樂團的迷幻搖滾音樂風格後,如同獲得鑰匙般,爲林生祥對音樂、聲音的想像啓動另一道大門,後來在2015年着手錄製《圍莊》這張專輯時,創作風格與概念就與這個樂團有點關係。另一個對林生祥產生很大影響的,是大學時期觀賞了英國搖滾巨星史汀(Sting)與其樂團的訪臺演出,當時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臺下的他,從史汀演出摸索出音樂中的對位構成,更讓人興奮的是,「那時候我買最便宜的票,還在想有沒有可能一開放進場可以衝到前面」,在林生祥成功站在吉他手位置前的搖滾區後,當下直覺聯想到之前看過演唱會錄影帶中吉他手丟pick(吉他撥片)的畫面,他就自己一個人對着史汀御用吉他手——多明尼克(Dominic Miller)喊着「pick!pick!pick!」終於,一段喊叫後吉他手果然從舞臺上丟下,那個瞬間只有林生祥看到,並立刻撿起偶像的pick,這段插曲讓心情嗨翻天之餘,他心中更暗許「有一天我也要在這裡辦演唱會。」

後來林生祥當兵時,史汀再度訪臺演出,他還特地向連長遞出假單,坦白表示要去看演唱會,徹底展現着迷於巨星音樂魅力的熱血之心,連長雖不免碎念幾番,卻也讓他有着6天連假補足音樂能量。時序往後拉至2017年,生祥樂隊的《菊花夜行軍》15週年紀念演唱會,讓林生祥一圓年輕時期許下的願望,登上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舞臺,用音樂傳遞文化思想,與臺下歌迷共享在地情感及富有人文生命力的客語搖滾。

對於音樂上創作的執着,林生祥不斷強調,音樂是由數學構成,也如同建築邏輯,想要做出好的音樂必須建立良好結構,而這道搭載音樂創作基礎工程強勁的原動力,則來自於家鄉美濃人文自然風景,以及成長回憶中豐富有趣的童年記憶、求學過程與自我音樂實現的堅持,這一切養分的匯流,終究轉生出今日的林生祥。

本文作者:張瑋珊

(本文摘自《PAR表演藝術 2月號第338期》)

《PAR表演藝術 3月號第3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