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質脆弱區域之公路養護工作新思維
蕭俊銘此次發生於基隆之巨石崩落事故路段,系屬臺2省道道路,爲我國自關渡沿着基隆北海岸地區所興建的濱海公路系統之一,即爲一般慣稱的北部濱海公路範圍,爲臺北往返宜蘭間的重要交通走廊之一,而且系屬於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此一路段爲東北角地區的重要觀光路線,往來人車不可謂少,未造成人員嚴重傷亡,乃不幸中之大幸。
而值得注意的是,臺2省道約有支線道路七條,是我國省道道路中最多者,總計臺2省道本段總長度約169.52公里,若含各支線則長達278.57公里,共約165座橋樑、11座隧道等,加上沿線多屬落石崩塌易發生區域,不論道路長度或是周圍坡地地質而論,該道路之公路養護與搶修之人力負擔與壓力,相當沉重。
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資料,基隆市八月份整個月之累積雨量總和爲487.9mm,而光是8月31日單日下午四點止的24小時累積雨量統計,就高達177mm,也就是單日事發時累積雨量,極短之時間內就驟降下了佔全月份總雨量達36.28%的雨量。在此驟降雨的狀況下,加上我國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發生頻繁,山區地層或河流源頭的土層普遍鬆動,容易因風化、侵蝕作用,以及大量驟降雨使雨水滲入破裂巖縫土縫中,造成地表土石大面積崩坍滑落。
季節性的颱風或多雨氣候,伴隨着極端氣候趨勢的來臨,於某種程度上,雖然預報技術上已經可以預測,但是,天災傷害的規模仍然不斷出現與擴大,顯然,公共工程的技術或規格以及人力與經費預算規模,在應付極端氣候方面,仍然有所盲點,這是首要重新面對與檢驗的項目。再者,此次事故中,巨石是由距離道路甚遠的高處向下墜落,超乎一般所認爲的道路養護範圍;所以,爾後在道路養護巡查的內容與範圍,應要因地制宜,針對諸多地質區不同的特質與災變前徵象,建立起完善的作業機制與工程對策,例如:落石消能設備、擋土牆、攔石網柵等,抑或全面性、積極性事前評估與清除崩落之虞的石塊或土層等等,這些工作內容與巡查、評估危害之範圍等,藉此次事例,應另有新的思考與對策。也希望能借由此次 處理災變的經驗以做爲未來公路養護與安全工作的改進,否則,人民不但要持續面對既有之公路系統所潛在的災變危機與傷害,甚至,在將來,爭議性極高的蘇花改路段,也勢必面臨同樣的危機,豈能不慎乎!
●作者蕭俊銘,新北市淡水區,大畢,助理。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大家的意見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