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扶上馬”還需“送一程”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彙報的會議中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不過也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鉅。

教育扶貧在整個脫貧攻堅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動貧困地區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必要對教育扶貧“扶上馬”後再“送一程”。前不久,18歲高中男生迎娶14歲初中女生新聞引發社會熱議,但這類新聞恰從側面說明,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中的“控輟保學”成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教育部公開數據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臺賬建立之初達20萬人,僅四川省涼山州錄入系統的失學輟學學生就達6萬餘名,這些失學輟學學生目前雖已“全部清零”,但仍可能存在“看不住就往外跑”的“意外”。

如何讓適齡孩子如期入學,讓這些勸返學生入校後“不再走”?首先,必須要堅持端口前移,前置提醒,夯實聯控聯保。各級地方政府和衛生、教育等部門特別是村兩委要隨時掌握本地孩子的出生情況,對新生兒童進行建檔立卡,隨時跟蹤其去向,對入學情況進行督查。其次,建立失學輟學學生工作臺賬和監測報告制度。教育督導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手段,採取“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方式進行監測,將最容易出現失學輟學的初中階段作爲重點監測學段,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羣體作爲重點監測羣體。

如何讓學生不僅“進得來”,而且能“坐得住”“學得好”?這就需要在提高教育質量上再“送一程”。提高教育質量是關鍵,其核心是打造一支好的教師隊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有更多好老師教,要進一步通過“招聘”“引進”“支教”等形式解決數量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加大對貧困地區學校緊缺薄弱學科、“雙語”教師的“招”“引”工作力度,解決結構性師資短缺矛盾。通過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農村教師待遇,增加培訓配額,讓貧困地區的教師“進得來”“留得住”;通過加強城鄉教師互動交流、遠程教研、線上培訓等,實現貧困地區教師“地方性”轉化和素質提升。同時,要激發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活力,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改變課堂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對“返學”兒童進行個性化分層教學和學習設計,消解他們在學習上的困難,增強“上學”對他們的吸引力,確保他們不但“留得住”,而且“學得好”。

教育扶貧要“穩得住”“走得更遠”,不僅要讓學生“有學上”“學得好”,還得讓學生畢業之後能夠穩定就業、實現致富。在貧困家庭學生的就業上再“送一程”,各級政府和學校首先要通過建立貧困家庭畢業學生實名制信息庫,對其就業進行跟蹤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和培訓,落實各種優惠政策。其次,要常態化開展職業技能精準培訓,地方勞動和就業保障、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等部門要形成合力,幫助貧困家庭學生實現從“體力勞動者”向“技能型勞動者”的轉變,實現“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

教育扶貧區別於產業扶貧、旅遊扶貧等最顯著之處,在於貧困羣體接受教育扶貧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相較於經濟脫貧而言,教育脫貧的動機激發難度更大。即便是健全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應助盡助,助其精神脫貧的關鍵還是在於打破觀念和認知的僵化。在貧困家庭學生羣體中增強重學重教文化自覺,一方面要加大義務教育法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法力度,提高貧困羣衆的法律意識,並進一步將其內化爲行動自覺,同時要通過其他方式幫助其樹立新時代教育觀,形成內生式教育脫貧攻堅文化力量,讓教育成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

(作者:張筠,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