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微軟砸天價 買賠錢貨LinkedIn?

圖、文/今週刊

網路世界花俏吸睛、會炒聲勢纔是王道全球最大專業人才社羣網站LinkedIn證明,吃苦隱忍、低調放長線,也能打出漂亮的一戰。

花262億美元(約新臺幣8464億元)現金,買下一家10年來總虧損上億美元的公司,值得嗎?對於微軟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而言,這筆交易一分一毛都價值非凡。

6月13日,微軟宣佈將收購專業人才社羣網站LinkedIn,比提案時市值溢價近5成,不但是微軟歷史上最大手筆的購併案,也超越臉書在2014年買下WhatsApp的190億美元,成爲史上網路公司發起的購併案中金額最高的。這一切,都像是灰姑娘公主故事

搶手!競標者不只一個

LinkedIn就像「職場版的臉書」,相較於在臉書上好友生活點滴按贊,LinkedIn的功能就相形乏味:它的訊息牆是每個人的專業技能履歷表,連結的則是工作人脈。雖然LinkedIn在03年上線,比臉書更早成立,但當臉書已建立起破10億「人口」的帝國,LinkedIn的用戶數只有不到一半,「僅」有4.3億人。

不只人氣輸臉書,LinkedIn把這4.3億用戶轉成鈔票能力,也遠不及之。雖然執行長韋納(Jeff Weiner)在08年上任後,陸續推出企業人力資源行銷、在職進修課程等新服務營收不斷成長;但佔去LinkedIn營收2至3成的高額研發投資,也始終拖累獲利數字,讓沒耐心的投資人紛紛「棄船」。

今年2月,LinkedIn公佈15年的財報,竟虧損1.6億美元(約新臺幣52億元),把過去10年所有的累積獲利全吐光;公司成長也趨緩,從01年首次公開發行時的114%年營收成長率,變成34%。股價頓時大跳水,從去年11月250美元的高點,腰斬至今年4月的100美元左右。

摩根士丹利在今年3月16日的報告中,調降LinkedIn目標價,評等從優勢降成持平,並稱它站在「不確定的十字路口上」、「我們高估了它的營收成長,卻低估了它需要的投資成本」。在外人看來,這家公司更像是已經落水的「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

不過,對LinkedIn感興趣買家,經過這波跳水後不減反增。262億美元的購併金額,對於承辦的財務顧問公司可以說是大金庫;但是,市場卻傳出曾在微軟購併Skype、諾基亞手機部門時擔任財顧高盛,這一回卻拒絕承辦LikedIn購併業務,因爲高盛已經接受了其他競標者的委託,最後由摩根士丹利得標。由此也可看出,微軟付出溢價5成的天價不是沒有原因,因爲有不只一名的競爭對手,想要買下LikedIn。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017期)。

延伸閱讀》首度曝光!Google雲端傳奇操盤手 麥特戴蒙:失敗經驗 造就今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