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逐“百萬輛” 且看“四小花旦”誰先撞線(下)

接二連三的造假醜聞,讓日系車的信譽蒙羞,重樹形象迫在眉睫;同時,如何體現“一車雙投”的雙贏效果,避免此消彼長,也是本田豐田亟需考慮的問題;最後,面對“洶涌而至”的電動大潮,本田和豐田如不加速佈局,“四小花旦”或將缺少繼續高增長的動力

2021年是“四小花旦”實現百萬輛夢想至關重要、關乎成敗的一年。當然,除了自身的努力,還要取決於市場反應競爭對手節奏,以及各方股東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認知與“投入”。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汽車產業格局也有望發生新的變化,無論是體量座次品相,亦或是勃興、消亡……“十四五”開局之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特別推出系列報道,旨在從多個維度剖析和預判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和即將出現的新格局,今天推出系列報道第三篇:競逐“百萬輛” 且看“四小花旦”誰先撞線(下)?

無論是東風本田積極穩妥的2023年,還是一汽豐田較爲激進的2022年……眼下的2021年對“四小花旦”百萬輛夢想的實現,都是至關重要、關乎成敗的一年。這其中,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還要取決於市場的反應、競爭對手的節奏,以及各方股東對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認知與“投入”。

接連造假,“四小花旦”恐將難辭其咎

接連不斷、持續數十年的造假醜聞,讓以豐田、本田爲代表的日系車企蒙羞。2月16日,最大股東爲日本豐田的汽車零部件巨頭——曙光制動器工業公司公佈,其生產的剎車及零部件產品中有114000多項質檢數據是篡改或者編造出來的。不止於此,從波及全球的高田氣囊、到“神鋼”造假、質檢造假,再到本田、豐田接二連三的“機油門”,以及愈演愈烈的電裝問題燃油泵……

種種造假、安全隱患已然拖慢了“四小花旦”追尋百萬輛的步伐。以東風本田爲例,2016年比上一年增長47.44%、2017年同比增長22.04%,若能保持如此高增速,東風本田或早已實現了“百萬輛”夢想。但2018年初肇始於CR-V的“機油門”打亂了節奏,熱銷車型CR-V甚至遭遇禁售處罰,直接導致東風本田2018年增速下滑至-4.13%,成爲“四小花旦”中近五年來唯一一次年度負增長,負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再比如愈演愈烈的“失速門”,剛入2021年,就有53000輛豐田汽車因裝配了日本電裝問題燃油泵而被召回;加之“不了了之”的豐田系機油增高、乳化……也難怪即使在2018年鋪開“大名鼎鼎”的TNGA架構,新晉“全球霸主”豐田仍舊難獲中國消費者更多的信任。

不得要領,“一車雙投”並非簡單克隆

在產品投放上,眼見“一車雙投”的大衆模式南北開花、“每每爆款”,豐田和本田顯得“操之過急”。相較於南北大衆,“四小花旦”的一車雙投往往都是此強彼弱,很難呈現:帕薩特-邁騰、朗逸-寶來桑塔納-捷達一樣的“雙贏”效果。

舉例來看,2020年,廣汽本田雅閣強勢獲得B級車銷量冠軍,但東風本田Inspire則幾乎“默默無聞”;東風本田CR-V奪得2020年合資SUV銷量冠軍,但廣汽本田“姐妹車型”皓影卻未達預期;類似的還有一汽豐田RAV4和廣汽豐田威蘭達、一汽豐田卡羅拉和廣汽豐田雷凌……大都是“一強一弱”。對此,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分析:“這是因爲大衆的‘一車雙投’充分調動了兩家合資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從而實現各自差異化發展,但豐田和本田僅是‘克隆’,並未學到精髓。”

“四小花旦”產品市場表現不一 郭躍

在北京走訪4S店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無論是在東風本田或一汽豐田店內,銷售人員不約而同將當家產品CR-V或RAV4的“全球車”身份介紹給顧客,但一定不忘強調各自的競品——皓影或威蘭達是“特供車型”,接受度低……正所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既沒有大衆汽車在中國市場深耕40年的歷史,更沒有掌握大衆汽車產品佈局的精髓,“四小花旦”的百萬輛之路絕非坦途

錯失先機,豐田、本田需加速電動化

在戰略層面,面對“洶涌而來”的電動化大潮,以及歐美企業的大舉進攻,日系車企明顯慢了一拍,尤其是一直堅持混動路線的豐田、本田。不久前,豐田汽車掌門人豐田章男還提出,電動汽車被過度炒作了,倡導者沒有考慮到發電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向電動汽車轉型成本

對此,崔東樹直言不諱地說:“本田、豐田等日系車企雖在努力轉型,但受制於體制、乃至成本管控等影響,電動化發展始終比較封閉、重視程度不足。電動化無疑是發展趨勢,錯失機遇的本田和豐田將缺少繼續高增長的動力。”

“四小花旦”的電動產品大都“成色不足”

聚焦中國市場,豐田和本田顯然沒有全心投入電動化發展。在直觀的產品導入上,無論是東風本田的X-NV和廣汽本田的理念VE-1,還是一汽豐田的奕澤E進擎,都更像是“臨時抱佛腳”的油改電產品;而廣汽集團向廣汽豐田導入的首款純電動轎車——iA5也算不上“新鮮”,“姐妹車型”廣汽Aion S先其4個月就已上市。對比德國大衆給兩家合資企業帶來的ID.4等劃時代產品,誠意全然不足。

崔東樹最後提醒:“本田和豐田現在的‘高增長’,只是對此前錯失機遇的彌補。當車市增長 、競爭對手進步時,日系車卻曾因種種原因遭遇危機,而未能跟隨發展,現在只是重回該有的位置而已,況且‘錯峰’發展本就不是正常的節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郭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