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歧視 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幫畫作改名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圖/取自Contemporary Journalism。)

文/非池藝術網

標題不只是藝術品的一部分,也是藝術家精心設計的謎題影響人們欣賞作品的感受與詮釋。今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爲了消弭種族歧視與文化偏見,決定改變部分畫作的標題,重新取一箇中性名字,但這項改名計劃也引發人們爭論。

「這項計劃的重點,就是不用白人觀點爲其他族羣命名。」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歷史部門主任瑪婷(Martine Gosselink)表示,荷蘭人過去常被稱爲「乳酪腦」(cheesehead),如果荷蘭人到其他國家博物館看到有畫作這樣描述自己,可能會感到不高興,而這就是阿姆斯特丹博物館正在發生的事情

數個月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歷史部門調查館藏,挑出作品名稱與簡介裡不恰當的用字,像黑人(negro)、穆罕默德門徒(Mohammedans)、侏儒(dwarf)等歧視字眼,估計有200件藝術品需要改名。

同時,這個部門也檢查官方網站的作品簡介,發現約有132筆資料用「negro」描述畫作中的黑人。其他最常見的歧視字眼是「霍屯督人」(Hottentot),這是荷蘭過去殖民南非時,替當地庫伊族人(Khoi)取的名字,但「霍屯督人」在荷蘭文意思結巴的人...( 詳全文:http://artemperor.tw/focus/1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