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算命準?那是巴納姆效應在戲弄你

“我們真的緣分已盡?”

“還要多久,才能等來我的白月光?”

“現在是不是分手的好時機?”

……

遭遇上述感情問題,一些90後選擇向線上“算命先生”求助。

近期一項網絡調查顯示,近80%的被調查者有過算命行爲,其中九成是90後,他們曾在互聯網平臺上算過命,且多數是求算愛情運。

都說算命是迷信、糟粕,可爲何追趕時尚潮流的90後卻對它情有獨鍾?

思維慣性善於證實而非證僞

要想理解算命,就不得不提到巴納效應。該效應是指,人們很容易相信一段籠統的、對人格的描述,覺得它準確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徵,即使該描述很空洞

舉例來說,當算命先生得知你的生辰八字後,煞有介事地說:“你最近人際關係出問題了吧?”如果你沒細琢磨,聽了這句話後,很容易發出“太準了”的感慨。可冷靜一想,誰又會沒有一點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呢?由此可見,算命用語開放性,極大地拓寬了它的解釋空間,從而使巴納姆效應極易被激活。

此外,人類認知存在證實偏差,這也爲算命先生提供了“幫助”。該偏差是指,當人們接受了某觀點後,在日常生活中,就會刻意選擇支持該觀點的信息,忽視或忘記與之相反的信息。

當算命軟件告訴一個熱戀中的女人:今年你的感情會面臨考驗,這個女人很可能就會不斷回憶能證實該觀點的事件,比如“昨天約會時,男朋友好像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等。通過給該類事件貼上“面臨考驗”的標籤,以此證明算命結果正確性

由於證實偏差的存在,如果這個女人最終和伴侶分手了,會傾向於將其解釋成:果然算命是準的,我就是過不了今年這個坎兒。如果順利度過了這一年,她也不會懷疑算命結果,而將會其理解爲:還好提前算命了,讓她今年躲過一劫。

由此可見,若想證實一個觀點,人們總能找出各種理由。這也就解釋了爲何總有人被算命先生忽悠,因爲人類的思維慣性就是善於證實而非證僞。

證實偏差從思維延伸至行爲

更有意思的是,證實偏差還可能從思維延伸至行爲。

著名心理學漢斯·艾森克研究占星學有效性,曾招募了1000名孩子作爲調查對象,對他們進行人格測評。這些孩子基本不知道性格和星座對應關係,最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人格特質與星座沒有任何關聯。但如果將對象換爲對占星學有了解的成年人,結果則讓人大吃一驚:調查對象越熟知占星學知識,他們的問卷結果與其所屬星座性格特徵的吻合程度就越高。相反,如果調查對象對占星學沒太多瞭解,其與相關星座性格特徵的吻合程度就越低。

該研究揭示了算命“準”的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當人們給自己貼上了特定標籤後,就很可能向這個標籤“靠攏”,發展出對應的性格特徵,經年累月最終讓自己真成爲了符合這個標籤特徵的人。

過分依賴算命有逃避責任之嫌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嘗試算命,頂多是爲了在朋友圈裡曬個圖,以消遣娛樂爲主。不過,也有一羣年輕人,他們算命並非出於玩樂,而是真心把未來賭在算命上,希望藉此幫他們在考學、求職、婚戀人生重大議題上作決定,這又該如何理解呢?

岸見一郎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他認爲“其實決定本身不難,難的是做出決定後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想到這一層時,人們確實會感到猶豫。”舉例來說,當你力排衆議,選擇與所愛之人私奔。這當然是件浪漫的事,但對當事人來說,這個決定也蘊含着相當大的風險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爲,自由與責任相伴,選擇必定帶來後果,而既然是自己做出的選擇,那你就要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萬一某天這段戀情出了問題,當事人就得扛下所有,難以責怪任何人。想到這份沉重,很多人在面臨重大抉擇時,就會變得猶猶豫豫。

從這個角度出發,過分依賴算命來做決定,很可能是迴避責任的體現。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認爲,隨着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現代人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但這也加重了人們的憂慮和不安全感

這一點在婚戀問題上體現得格外明顯。傳統社會的婚姻固然不自由,但相對穩定,畢竟那時結婚的主要動機,是爲了傳宗接代或維護家族利益;而今天愛情成了很多人結婚的理由,這讓個體尊嚴得到了極大尊重,但由於主觀意願更具搖擺性,就使得分手風險也隨之增加。

面對這些挑戰,個體難免會感到迷茫或無助,若無法合理疏解這份焦慮,就容易委身於算命,以逃避選擇。

作者:祝 傑,系國家三級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