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歷史性決策是如何作出的

問:朝鮮戰爭爆發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儘管如此,志願軍卻仍然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那麼,這一歷史性決策是如何作出的呢?

61769部隊排長 於 洋

答: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西方一些國家從其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對朝鮮半島進行武裝干涉。6月26日,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開始支持李承晚軍隊作戰。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了著名的仁川登陸戰,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向後撤退,朝鮮戰局發生重大變化,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日成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對是否出兵朝鮮,中央決策層出現了分歧。有人認爲,中國面臨的困難太多,如戰爭創傷尚未痊癒、國家和軍隊亟需休整,土地改革工作尚未完成,國內土匪特務尚未完全肅清,部分軍民厭戰情緒,我海、空軍均處於初創階段等。更爲關鍵的是,美軍作爲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在武器裝備戰場機動能力、後勤補給等方面實力均大大超過我軍。與美軍作戰,中國軍隊能贏嗎?由此,主張不出兵或緩出兵。在1950年10月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和10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就中國是否出兵朝鮮的爭論較爲激烈。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進行,進一步討論是否出兵的問題彭德懷率先發言指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毛澤東也指出:“它有它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我相信我的手榴彈會戰勝它的原子彈,它無非是個紙老虎。”會上經過充分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毛澤東最後一錘定音,形成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略決策

10月13日,毛澤東指出:“我們認爲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10月24日,周恩來在《抗美援朝,保衛和平》的報告中指出:“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麼能安定生產?”10月27日,毛澤東再次指出:“我們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我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這次派志願軍出國,我們中央一些同志經過周詳的考慮研究,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勝利是有把握的。”

抗美援朝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戰爭態勢敵我力量情況下慎重作出的決策。毛澤東將美國軍事優劣概括爲“一長三短”。“一長”是指“鐵多”,“三短”是指“第一,戰線太長,從德國柏林到朝鮮;第二,運輸路線太遠,隔着兩個大洋大西洋太平洋;第三,戰鬥力太弱”。因此,美軍“並不是不可戰勝的”。與此同時,儘管中國面臨的困難較多,卻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如經過多年戰爭洗禮官兵戰鬥力凝聚力大大提升;各級指揮員經歷多次戰鬥,具有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經驗;東北邊防軍做了充足的準備,在軍隊人員數量上佔據了絕對優勢;加之全國人民的支持以及蘇聯的援助,中國參戰是有勝利的把握的。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於世界東方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這一決策是十分正確的。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講師 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