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看不上傳統車企的人?汽車業現新鄙視鏈
王珂(化名)是一位來自國內某傳統車企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營銷管理層人員,最近他想趁着科技造車的風口換個“跑道”,因此留意了包括小米、360、集度等多家宣佈造車的科技公司工作機會。但讓他沒想到的是,看了一圈後,他發現自己的選擇空間非常小。
“(傳統)汽車(企業)出身的人都不太受待見。”王珂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出了他在向這些科技造車企業求職時的感受,“傳統車企好像就是傳統守舊、思想僵化的代名詞。”王珂有些無奈地表示。
同樣在傳統車企工作多年,負責車輛調教工作的陳凡(化名)和他的同事們,近期也非常關注新造車科技公司的機會,“現在觀望的人很多”,陳凡說。但據陳凡透露,截至目前身邊還沒有同事能夠進入這些新科技公司。
“他們(科技公司)看不上傳統車企的人,都要搞軟件的。”在這一點上,陳凡與王珂有着相似的感受。
隨着以小米爲代表的科技企業入局造車,它們重金“招兵買馬”的消息不斷傳出,這似乎讓汽車從業人員有了更多“跳槽”的機會。但經濟觀察報採訪的情況顯示,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網絡上一張由求職者提供的其與企業的對話截圖,從另一個側面印證着科技造車公司對傳統車企人才的“排斥”:“這邊是集度(百度和吉利的合資公司),但是我看你是在上汽大衆是吧,集度明確表示不要傳統汽車的。”
但小米們開出的豪邁“飯票”,還是讓衆多車企人士蠢蠢欲動。“現在所有新企業正常招聘都是漲薪10%-30%,很牛的人就自己談嘍。”一位來自某傳統車企的求職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而據新浪財經報道,360汽車招聘僅崗位的推薦獎金就共計達數十萬元。
由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獨家提供給經濟觀察報記者的一份數據顯示,據統計,在新造車企業中,汽車圈裡計劃去滴滴的人最多,互動數量最高;其次是理想汽車,第三名是百度和吉利合作的集度汽車,第四名是小米汽車。
一邊是科技造車企業高薪招聘的信息不斷更新,一邊卻是大量求職人員被拒之門外。“小米們”到底在找什麼樣的人?到底誰纔是他們不惜拿出超百萬年薪挖牆角的人才?
選擇性“挖角”
在傳統車企從業人員求職遭“冷遇”的同時,新造車企業卻成了科技造車企業“挖人”的重點方向。
在5月蔚來汽車的發佈會上,蔚來創始人、董事長李斌感慨,“最近挖我們的人實在太多了,沒辦法,我們要把同事的信息都隱藏一下。”由於彼時正值百度、小米、滴滴等陸續宣佈造車,這被認爲是科技公司和“蔚小理”等新造車企業搶人大戰的開始。與傳統車企相比,這兩類企業在造車理念和技術上被認爲更加先進和超前。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幾年前,“蔚小理”還是“挖角者”的角色,曾高薪從傳統車企挖人,而如今他們的員工也成了科技造車公司眼中的“香餑餑”。據報道,原蔚來汽車用戶發展副總裁朱江或將加盟滴滴造車。而爲了留住人才,有信息透露,新造車企業也已開始採取行動,或增加簽訂競業協議,或增加員工持股,以此抵抗小米們的“挖牆腳”。
“這(挖人)是很正常的,現在這個行業需要着它(人才)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它供給的速度。當‘水池子’裡沒有水的時候,不得去別人那兒去找水喝嗎?”在某新造車企業任職的Steven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如果有合適的機會,當然會考慮,爲什麼不呢?”Steven說。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車企從業人員求職遇阻,並不意味着科技新造車企業對傳統車企的人才完全不感興趣。一些高層管理人員,仍然是科技新造車企業的目標。
近日有媒體爆料,小米汽車開出上億天價“挖角”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鬍崢楠,胡崢楠也將離開吉利加盟小米造車。但隨後胡崢楠在朋友圈闢謠。經濟觀察報記者向吉利內部人士求證,吉利內部人員表示,胡崢楠“(在吉利研究院的)職位撤了,不過走沒走還沒有消息。”此外,另有信息顯示,滴滴曾尋找副總級別的人物,開出的待遇超百萬級,是傳統車企的三倍以上。
由於攜重金入局,科技造車公司爲了迅速組建團隊普遍出手闊綽。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掉更是親自在社交媒體上廣發英雄帖,表示“公司在薪酬待遇方面全面放開、全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們如今開放的崗位,主要是集中在自動駕駛研發等方面。從小米發佈的招聘信息看,涉及自動駕駛數據平臺、車載基礎架構、決策規劃、毫米波算法等20個崗位。360重金尋求的職位則包括感知融合算法、軟件架構、信息安全、智能駕駛開發等崗位。
這表明科技造車公司更加聚焦自動駕駛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因此當前這方面的從業人員可能獲得更多的“跳槽”機會。
而根據認證用戶在脈脈上的發言,這些企業吸引他們的地方主要是在薪資方面,另外也有求職者自稱是“米粉”,打出情懷牌。
新從業“鄙視鏈”
隨着各方參與者陸續到位,造車陣營持續擴大,且派系逐漸分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條業內默認的就職“鄙視鏈”。
在脈脈平臺上,汽車從業者普遍認同,求職選擇的優劣排序是:一二線新造車企業、傳統車企孵化的新品牌、傳統主機廠、二三線新造車企業。而在這些企業中,自動駕駛等前沿科技研發崗位更勝一籌。
因此,加入自動駕駛行業的從業人員被認爲是“上了岸”。趙鈞(化名)是其中一個“幸運兒”。趙鈞今年25歲,畢業剛幾年,現在某科技企業擔任無人駕駛項目工程師。在此之前,他在一家傳統車企短暫工作。
趙鈞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回憶稱,自己求職時,現在的公司剛好在招聘,而且對於經驗的豐富性要求較低。“面試時問了一些汽車行業測試常用工具的使用情況,以及一些簡單的工具編程情況。”成功入職後,趙鈞在公司做外包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測試。
趙鈞表示,決定進入現在這家公司,除了因爲之前在傳統車企的工作內容變更頻繁,有些招架不住,另一個契機是其看到了一家知名公司CEO對未來自動駕駛看法的視頻,這讓他深受觸動。“另外就是,傳統車企的工資實在太低了,而且幾乎不會漲薪。”趙鈞說,他來到這家公司後,薪資水平和漲薪制度都優於傳統車企。
“更重要的是,我接觸的東西多了,眼界開拓了,能夠更清晰地看清未來的趨勢。”基於此,趙鈞能夠接受現在公司較長的工作時長。“之前大小周,後來變成全單休,安排得特別滿。”
如果再換工作的話,趙鈞稱會選擇新造車企業、互聯網公司,或者自動駕駛創業公司。“原因無它,感覺這些背景的公司給的工錢更多。”
對於是否考慮小米這類新科技造車公司,趙鈞表示“考慮過,但目前來說,入行經驗少,進不去,他們需要的基本都是三年經驗起步的老人,來了就可以幹活,現在行業發展太快,都希望可以快速落地商業化,沒有公司太願意花時間培養人,所以目前來說可能不會去。”
儘管被認爲已經處於從業“鄙視鏈”較頂端的位置,但趙鈞說,他的同事們目前也在觀望更多的機會。“(同事換工作)變動很頻繁,(跳槽的意願)也很強烈,他們對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和新勢力應該考慮的更多,很少聽說有誰又回到長城吉利類的傳統車企。”
但並非所有人都對小米造車趨之若鶩,一些汽車從業人員對科技造車企業表現出“無感”。來自某新造車企業的Steven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如果不是自己看好的公司,就算是被高薪挖,也不會去。
“這個事(加入科技造車企業)其實暫時還不在我的考慮之內。因爲我覺得,你如果加入一家企業,更多的是希望能夠跟他一塊成長。一個行業,如果你沒有能夠把做深做透的話,你的個人價值是不會得到非常明顯提升的。”在40歲的Steven看來,科技造車企業更高的薪資對他而言已經不是第一吸引力。Steven2019年加入現在的新造車企業,在此之前就職於某科技公司。
對於想跳槽到小米等科技造車企業的人,Steven建議可以再觀察一下。“小米現在open的崗位大多和智能駕駛相關的這些行業有關,那麼對於傳統的動力總成方向、內外飾方向是不是有訴求我們還不知道,畢竟現在也不知道小米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去做它的第一款車,是從0開始,還是合作代工都不確定。”Steven表示,在不同的製造模式下,“小米”們招聘的崗位也會非常不同。目前,小米代工緋聞對象不少,但均未確定。
目前來看,新的造車者還在不斷入局,造車賽道也將空前激烈。這意味着汽車圈的“搶人大戰”將越來越激烈。
集度汽車CEO夏一平在今年4月表示,當前集度汽車核心團隊約100人,到明年年底計劃擴大到2500-3000人。而這些人無疑將來源於其它企業人才庫。如何在這波造車新浪潮中守住自己的人才儲備,已成爲每個企業都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