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芳玉/父母可以幫孩子洗澡到幾歲
▲親子共浴或協助沐浴是孩子性教育的啓蒙,但如果孩子覺得彆扭,就停止共浴或幫他洗澡,尊重孩子的感受。(圖/視覺中國CFP)
父母幫孩子洗澡有問題嗎?或者說究竟到孩子幾歲,就停止幫孩子洗澡或親子共浴,會比較適合?
近日報導澳洲一名媽媽設了一個「洗澡禁令」,嚴禁老公替2個女兒洗澡,老公爲此不滿,引發網路上論戰,有人抨擊這位媽媽根本把老公當作「性掠奪者」,做法太過。
這個問題很日常卻爭議,親子共浴或協助沐浴,爲何牽扯到性或性別?除了生活照顧的目的外,還有甚麼特殊意義嗎?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教授馬克(Mark Schuster)及美國康乃爾大學精神病學系臨牀講師賈斯汀(Justin Richardson)在《不怕小孩問SEX》(Everything You Never Wanted Your Kids to Know About Sex)書中提到孩子自出生至4歲的性教育,從認識身體開始,父母宜用關愛的方式去稱呼、觸摸孩子的身體,讓孩子以自己的身體爲榮,知道肌膚的親密是安全而愉快,而且備受疼愛,這在孩子所有的性教育是最重要的一課。該書中引用一位母親的說法:「小時候看到母貓生小貓,母貓把小貓舔乾淨,小貓便活了。我想,母親就是應該爲子女這麼做吧──喚醒孩子的身體,也喚醒他們的生命。」由此可知親子共浴或協助沐浴,將是孩子性教育很重要的啓蒙。
除了性教育,也是性別教育。檯安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臨牀心理師王儷穎則認爲:在幼兒時期與孩子共浴的過程中,增加親子相處、陪伴及溝通的時間,這就像是會和孩子共玩、遊戲、閱讀繪本一樣,透過這些活動來增加親子的互動,讓關係更加緊密。同時在透過共浴的過程中,如果可以進一步開始性別教育,理解男女有別,甚至教導自我保護的概念,那會是共浴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不過當孩子成長到學齡前期,大概是3~6歲的期間,他們開始發展出性別概念,開始會理解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孩子在這個時期慢慢開始能夠表達意見,當孩子開始覺得彆扭、奇怪,表達不想要共浴的想法時,若是以「孩子爲主體」的概念來說,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因此選擇不共浴,而改以其他的方式來維繫親子關係。
所以關鍵不在於孩子幾歲停止共浴,而是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另外心理師提到藉由共浴教導孩子自我保護,但究竟該怎麼教?
教授馬克及賈斯汀提醒教導孩子時,別把重點放在保護自己免於受到性侵,因爲他們的能力不足,而是認清性侵,如發生不幸要能出面舉發,並建議用一些問題測試孩子是否聽懂,例如「如果有鄰居說要幫你洗澡,洗你的陰莖,這樣可以嗎?」之類的問題。
其實在我處理家事事件中,許多父母指控對方疑似性猥褻子女而中斷對方探視,甚至在離婚案件結束後,就突然發展父母一方性猥褻或性騷擾事件的控訴,而我們通常很難分辨真僞,因爲或許在如此高衝突及對立下,連當事人本身都很迷惘、焦慮以致難以判斷。
因此每當父母涉訟,在孩子年紀已有能力自主洗澡,且沒有安全議題時,我就會如同澳洲的妻子,對當事人發出某程度的「洗澡禁令」,無論他們是父或母,都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很無奈的事,我必須舉出無數個案例告訴他們原因,例如某男性曾經號哭着:「我不要探視孩子了,我被控訴性侵害沒關係,但她(前妻)怎麼可以如此殘酷,讓我畢生最摯愛的孩子誤以爲有這樣的爸爸。」
或許洗澡禁令妨礙孩子的性/性別教育,也阻撓了正常的親子關係互動,但因爲父母互爲敵意,唯恐他方傷害孩子,這種焦慮已然把日常中的親子互動或健康的性/性別教育,扭曲到負面發展,那種焦慮態度也會影響孩子的觀點與判斷,因此在沒有把握父母能對待共浴或幫孩子沐浴是以「健康的態度」面對時,適度洗澡禁令或許是不得不的做法,但此時父母不妨以其他取代方法教導孩子性、性別教育及親子互動。(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好文推薦
賴芳玉/找尋人文與司法的相遇處
賴芳玉/走進少輔院 看見被國家冷落的少年
●賴芳玉,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董事、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委員、立法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外交部訴願委員會委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