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用水是缺水主因之一 國人每日用水量比國際值多出34公升

水情警報,除今年豐水期缺水外,水利署統計,國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比國際標準值多出34公升。(報系資料照)

臺灣56年以來首次豐水期沒有颱風過境,面臨缺水危機行政院日前宣佈將投入14億元,展開抗旱大作戰,不過,立法院法制局最新報告建議,當今大數據雲端運算進步,能做出長期天氣預測變化,做好水情調度研判,同時,水庫清淤增加蓄水量,必須嚴格執行水庫源頭淤積防治措施,減少水庫淤積,並截取部分流水,解決缺水問題

臺灣受到56年來首度豐水期無颱風,繼桃竹苗區域實施夜間減壓供水桃竹苗地區1.9萬公頃的農地停灌,雖然農委會每公頃補償10萬餘萬元,水情依舊吃緊,且農業界不滿農業用水總是率先被調度。

對此,立法院法制局報告指出,現今的大數據及雲端運算都相當進步,能作出長期天氣預測變化,做好水情調度研判,如果研判春雨不樂觀,就得準備休耕應對,若政府一再觀望、遲遲不作決斷,等到農民按部就班進行農作稻子已經結穗再要求停灌耕鋤,無法避免民怨

臺灣缺水危機除今年降雨量不如以往,國人浪費水的習慣也是主因之一,該報告表示,臺灣每人每年所分配降雨量不及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屬於嚴重缺水國家,但國人省水習慣未養成,依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去年國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284公升,比國際標準值250公升,還多出34公升,顯示國人用水非常浪費,應從政府、學校民間方面落實節水宣導

該報告建議,水庫除抽砂清淤增加蓄水量,最重要必須嚴格執行水庫源頭淤積防治措施,水源區嚴格管制開發,落實禁止種植高冷蔬菜果樹,以免淤泥農藥等流入水庫,並做好水土防治工作,減少土石流衝入水庫,造成水庫淤積。

此外,根據水利署2018 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年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的7成以上,若按水利專家研究,其中約64%農業用水可再利用,可直接補助地下水,另有40億噸的伏流水可供利用,配合灌溉池塘清淤增加儲存量,建立地下水庫,有助於解決缺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