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比小孩多 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記者洪菱鞠/臺北報導

臺灣老年人口激增,從今年開始,65歲以上老人每年增加1%,而再過1年,勞動人口將每年減少17~18萬人;2年後,老年人口會小孩還多;再過11年,每5人之中就有1人是老人。《遠見雜誌》即以「養得起的未來」做爲年度議題,探討老年人口引爆的機會挑戰之外,也透過實際民調了解國人對於退休行爲與態度的認知。

▲臺灣逐步邁入高齡社會,《遠見雜誌》以此作爲年度議題進行探討,並針對50歲以上國人的退休生活進行調查,發現退休年齡法定早7.5年、軍公教最滿意退休生活。(圖/遠見提供)

《遠見雜誌》副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表示,1993年,臺灣正式成爲聯合國認定的高齡化社會,預計再過7年,臺灣老人比率將超過20%,晉級成爲超高齡社會,是全球老化海嘯」下的一大警訊,然而目前大衆對臺灣快速老化的現象感受不深,對「老」也不夠認識,當臺灣少子化越來越惡化、85歲以上「老老人」又越來越多時,「老年學」已成爲一門顯學,是每個人都應重新認識的課題

由於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退休後的「第三人生」將可能是一輩子最長的生命階段,因此重新認識養老、提前準備養老,也成爲迎接超高齡社會的新態度。遠見民調特別針對超過800名年紀50歲以上長者做了一份國人退休生活大調查,發現受訪者的平均退休年齡爲57.5歲,比法定退休年齡65歲提早超過7.5年,而有過半退休族雖滿意退休生活,但對於老後生活的真實成本、養老機構居家照護員的使用、退休後參與社會等,仍欠缺足夠認知。

進一步調查,退休族的生活費主要來自於「職業退休金」,其次是「自己儲蓄」、「子女」和「政府老人年金」,而會利用「自己投資的收入」跟「兼職」持續增加收入的則是不到2成;至於在行業方面,以軍公教最滿意退休生活,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直言,軍公教退休條件最優渥的世代,「就是目前70歲左右、退休10~15年這批」一度擁有破100%的所得替代率,會有高滿意度並不意外。

在此次調查中也觀察到,一般而言,退休族預期財務風險,多半來自醫療支出與國家財政,但有高達3成6受訪者卻是最怕通貨膨脹會影響退休後的生活費,醫療支出佔近3成、國家財政破產則約2成。薛承泰認爲,原因可能與近年媒體時常報導物價高漲有關柴米油鹽民生物資只要多漲幾塊錢,都會挑動退休族的敏感神經,深怕被通膨吃掉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