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太陽能洗牌! 捕蝦的臺積電走了、漁民樂了

臺積電退出太陽能市場,太陽能族羣活蹦亂跳,紛紛傳出訂單到手的佳音,而遭法人減碼晶電,既然有實力買下買臺積固態照明,未來也不可小覷。

文.李泰宏

2009年六月,晶圓代工龍頭廠臺積電(2330)成立新事業組織,宣告跨足太陽能及LED等新能源領域,這也被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視爲是臺積電未來發展重點,六年半過去了,隨着臺積固態照明及臺積太陽能分別遭收購及收攤,臺積電也宣佈處分轉投資茂迪(6244)股權後,臺積電新能源事業正式宣告全軍覆沒。

秘密武器是燒錢事業

新能源不僅是臺灣,也是全球各家積極開發的重要能源,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很燒錢,而且沒人確定何時可以成功。因此當每年財報公佈後,新能源每每交出的成績單,都是大幅虧損的數字新能源事業每年虧損金額合計大約在三十億元上下,雖然對於臺積電來說,是可以承受這樣的虧損,不過臺積電畢竟是上市公司,還是要對股東負責,因此檢討新能源事業存續的聲浪也越來越大。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示,太陽能跟LED將是臺積電未掀的秘密武器,不過產業人士指出,叫好不叫座是臺積電新能源事業最大的問題,因爲臺積電是半導體的想法來發展新能源,技術能力不是問題,但是客戶對於價格的接受度則完全無法跟半導體客戶相比。以臺積電平均毛利率往往動輒都是40%起跳的高水準,新能源事業的毛利率則是低的可以,而且不僅毛利低,產品售價也過高,跟競爭對手來比根本就沒有價格競爭力,最後還是隻能回銷到母公司臺積電身上。

航空母艦捕蝦

由於LED應用在照明領域,包括效能傳統白熾燈泡高出五到十倍,以及產品壽命也可達十倍,因此臺積電成立了LED事業部,並在2011年正式分割獨立,成立臺積固態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發展LED照明的臺積固態照明,爲了推廣產品,四處到全世界的主要照明展上面參展,但是市場接受度卻遲遲無法提高,產業人士分析,因爲臺積固態照明是獨家採用矽基板技術,與傳統LED採用藍寶石基板的技術不同,代工客戶對於不同材料的技術,本來態度就會比較觀望,因此讓臺積固態照明在爭取訂單的難度大增。

另一方面LED廠商表示,臺積固態照明的規模太小,客戶要下單,產能規模也是重要關鍵,過小的產能自然不足以跟其他競爭對手相抗衡東貝(2499)董事長吳慶輝聽聞臺積固態照明將被晶電(2448)併購時,一點也不意外,甚至還有廠商以「開航空母艦來捕蝦」,來形容臺積固態照明大材小用窘境

研究機構TrendForce旗下綠能事業處LEDinside研究副理吳盈潔指出,2014年晶電才宣佈合併璨圓,2015年再次出手,宣佈購買臺積固態照明,顯示出晶電跳脫LED經營模式,借鏡臺積電管理能力,學習半導體生產製造管理。吳盈潔表示,由於目前晶電已開始少量使用六吋晶圓生產,在合併臺積固態照明後,將可快速提升大尺吋晶圓片生產的學習曲線,並朝向晶圓級封裝技術邁進,這對晶電來說是利多於弊的選項

臺積電認購茂迪私募也被套

相較於LED,太陽能更是臺積電重視的新能源領域,包括在2009年一二月以二億美元(約新臺幣六五億元)的高價,認購茂迪的私募案,而張忠謀更喊出,要以併購的方式,儘快擴大臺積電在綠能事業的佈局。

不過在臺積電認購茂迪私募案後,太陽能的景氣持續低迷,而臺積電也因爲茂迪營運陷入虧損,因此無法處分茂迪私募股權,加上臺積電也無法主導茂迪的營運,因此臺積電選擇等到茂迪營運回穩後,再找機會處分手中的茂迪私募股權。

如果連處於太陽能產業龍頭地位的茂迪尚且持續虧損,更何況規模完全無法跟茂迪相比的臺積太陽能。儘管臺積電太陽能位於臺中先進廠房,透過現有製造設備與材料,在2015年四月才成功產出,轉換效率高達16.5%的CIGS太陽能電池模組,打破該公司在自家在2013年所創下15.7%的舊轉換效率,但是依然無法挽回臺積電退出太陽能領域的命運。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97期www.moneyweekly.com.tw,行動版APP下載http://tinyurl.com/ngpv39u。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