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亮了植物園,趕走了夜的美
▲臺北市植物園提供許多野生夜行動物棲息的空間。(圖/記者陳明仁攝)
文/李偉文
近年來只要聽到政府說要拚經濟就非常害怕,因爲在「拚」的急切心態下,往往把自己長期的優勢拚掉,換來曇花一現放煙花般的虛幻數字,往往是天方夜譚裡,舊油燈換新油燈的故事一再重演。最近行政院要農委會配合大南海文化園區的規劃,讓位於臺北市南側的植物園「亮」起來,將園內具有百年曆史意義的欽差行臺改建成大賣場,可以把這片原本「陰暗」的空間點亮起來,認爲這對整個大臺北的發展比較均衡。這個計劃的動機或許良善,至少城市的均衡發展這個公平正義的大帽子,一般人也很難反對,但是腦筋動到植物園上,我就有意見了。
▲臺北植物園樹木蓊鬱,是重要的「都市之肺」。(圖/記者陳明仁攝)
植物園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它不只是一般的都市內供市民休閒的普通公園,而是具有保存物種的植物方舟價值的種源庫意義,園區內有一千二百種的植物,共四千六百株,絕大部分都是非常珍貴的物種與老樹,而且這一整片還算相當原始(至少到目前爲止沒有光害)的園區,提供了都市裡許多野生夜行動物得以棲息的空間。植物跟人一樣,夜晚也是要休息的,有許多研究證明,晚上長期接受燈光照射的樹木健康會受影響,生長髮育慢而且較容易得到病蟲害,或許這也是種在家裡的植株,或在路燈旁的樹木,健康情形與壽命,遠遠不如長在野外大自然裡的樹木。政府希望把很多地方都點亮起來,營造社會好像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苦心我們瞭解,因爲不只臺北,這些年臺灣各個城市爭相以城市光廊,把花燈當路燈,所謂都會風貌改造思維中,卻忘了長時間不正常的強烈燈光,對於我們身體以及生態環境都會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長久以來,燈光一直被視爲文明以及安全的象徵,尤其這幾年影像視聽媒介幾乎無所不在的全面佔據了我們的生活,不管白天與黑夜,活動起居全不受影響之下,人們也就失去自然的時間律動,連帶所及,我們也不太能感受到真實的世界。記得二十多年前,在南部墾丁的大尖山曾舉辦過親子活動,當大家在山頂看完夕陽落日後,纔剛要下山夜色就隴罩上來。只見大夥拿着手電筒一邊在坡度很陡的石頭間手腳並用地爬着,一邊埋怨手電筒亮度不夠,不知道在跳躍時該照那裡,一時之間險狀百出。忽然有人把手上的亮光關掉,只見皎潔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目光清晰可見,大家不禁安靜下來,有種沐浴在月光下的神聖感。的確,生活在都市中的眼睛習於五光十色的刺激,已經看不到山川的靈秀,我們早已經忘掉在屋頂之外,其實我們頭上還有星空。
▲在臺北植物園繁殖成功的臺灣藍鵲,公鳥負責警戒及驅趕敵人。(圖/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是否能偶爾熄掉燈光,去掉聲音,停掉機器,推辭邀宴,「少」,有的時候是「更多」。而且根據研究與統計,滿意度最高的活動,往往是去除聲色刺激花錢最少的活動,比如看夕陽、散步、沈思,與好友盡興聊天、溯溪,以及在公園裡做運動,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其實都是免費的。記得在電影「夢」裡頭,導演黑澤明透過村子裡的老人說:「晚上太亮就看不見天上的星星。」是的,我們早已失去了星星,如果我們沒有驚覺到,我們將不只失去星星,也要失去蔚藍的天空。
相關文章
李偉文/教改回首望:關礙非快樂學習,而是動機!
李偉文/如果你不認爲自己是瘋子,千萬別去創業
●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