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憲/廢ㄅㄆㄇ與國際接軌?先學印尼培養國際觀吧

雅加達國際程度臺北高上許多,民衆能獲取國際資訊的管道也不少。(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提出廢除「ㄅㄆㄇ」,改用「羅馬拼音」的政見,引發不少人討論,而她的主要論點是爲了能與國際接軌。我的理解是,她的確希望臺灣更加國際化,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談談與國際接軌,是否真得摒棄我國的語言文化。尤其羅馬拼音真會影響國際化的程度嗎?

曾在臺北居住兩年的我,一到雅加達就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國際化程度比臺北高上許多。就先從我最熟悉的媒體談起吧!印尼除了有自制的24小時英文新聞電視頻道外,電視新聞的國際新聞比例也非常高,以我負責的每天半小時華語新聞爲例,每天平均有1/3的內容是國際新聞。

當地媒體也很習慣關心國外大事,無論是川普中東情勢等這些離印尼似乎很遙遠的事件,擺在新聞裡甚至放在頭條機率極高。不只如此,印尼有超過4個電臺只播放英文歌。談到歌曲,就必須提到英文歌在印尼的傳唱度。或許印尼文與英文相同,都是由羅馬拼音組成,所以印尼年輕人對時下流行的英文歌曲都能琅琅上口,對西方韓日歌手姓名原文也很容易記住,因爲當地媒體在報導外國人時,姓名都是直接用英文,這與我在臺灣的經驗截然不同,畢竟我們比較熟悉英文翻譯後的中文姓名。

另外,印尼的西方電影也是直接寫上英文名稱,不會再翻譯成印尼文,所以每當與外國人用英文交談時,若聊到外國的人名、電影、音樂,印尼人就很有優勢。尤其印尼文也有很多字彙與英文相似,像是「校園」、「大學」幾乎如出一轍,就連專有名詞如「戀童癖」或部份疾病名稱,相似度也幾乎百分百。所以比起臺灣人,印尼人的英文敏感度相對要來得高。

▲或許是因爲印尼文與英文都是由羅馬拼音所組成,加上外來語多直接沿用英文念法,以至於印尼人對英文的接受與理解程度較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對使用羅馬拼音的印尼人,在國際化上的確佔有優勢,但這代表我們要拋棄ㄅㄆㄇ嗎?事實上印尼非常保護自身文化,舉電影爲例,印尼雖然沒有將英文電影翻譯成印尼文,但本土電影的上映率極高,影廳至少都有1/3的印尼本土電影,藉以保護本土出產文化產業。事實上千島國印尼擁有高達300多種方言,各地的小學也都會教授,且使用度極高,並未因爲要接軌國際就偋棄自身文化。

所以使用中文的我們若真想跟國際接軌,並非得犧牲ㄅㄆㄇ不可,因爲它既能區別我們與中國的不同,且在與外國人聊天時,也是個很好的話題。像是打中文時,都用羅馬拼音的華人同事就對ㄅㄆㄇ非常好奇。而在媒體方面,我們也能借鏡印尼增加國際新聞的篇幅,若主流媒體考量廣告等收益而無法落實,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我們也能從許多管道取得,像是平常聽音樂或看電影時若能記英文名字,那麼日後遇到外國人就能與之侃侃而談。

根據《IndonesiaExpat》去年的報導,目前在印尼工作的外籍人士爲74,183人,而根據我國勞動部統計,在臺灣的外籍專業人士約3萬多人,至於移工則高達60萬人。若臺灣人真要與國際接軌,爲何不先從與身邊的外國人交朋友開始,這不也是個好方法嗎?

好文推薦

李宗憲/過年得看社會氛圍 印尼華人曾消失的農曆春節

李宗憲/華人與印尼人 兩種膚色兩個平行時空

李宗憲/華人奢華、穆斯林莊重──印尼婚禮趣味觀察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李宗憲,現居印尼雅加達,任職於印尼電視臺。期待透過文字抹去臺灣人對印尼的偏見,重新認識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臉書粉絲團《小記者在印尼的日常閒話 Zachindo》。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