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崩盤背後的金融邏輯

最近,整個韓國和越南房地產行業越來越魔幻了。

我說的是,世界房地產。

繼韓國樓市崩盤,房價連跌11個月之後,越南也陷入了爛尾危機:

曾經的造富神話,瞬間淪爲炒房客墳場。

以前是開發商們喊着“你不買有的是人買”,現在是年輕人們反過來喊“你不買,我不買,明天還能降300”。

怎麼說呢,有一種看爽文男主逆襲的感覺。

關於韓國的全租房導致地產崩盤的事情,大家都已經聊過很多了,今天我們稍微聊點不一樣的。

韓國樓市這一次的崩塌,非常具有典型性,很多人甚至把它戲稱爲韓版“次貸危機”:

實際上,它和當年的次貸危機,既有差別,又有共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房價下跌的邏輯鏈條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1

任何一個房地產市場,在崩潰之前,首先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

房價上漲的共識破滅。

一直以來,一線房地產都是很多人心中的信仰。

當上漲還是市場共識的時候,泡沫就還能繼續吹。

之前,幣圈某大佬笑來同志講過一句話,叫做:傻逼的共識也是共識。‍‍

這句話比較難聽,但它至少反映了一件事兒:

共識是信心的基礎,而信心是黃金——真金白銀那種。

早先房價飛漲的時候,大家都說從租售比看,從房價收入比看,從負債率看,怎麼看房地產市場都不理性。

但你會發現,其實無論我們講這個市場多麼畸形,房子本身有多大的問題。

只要上漲的期望還在,房價就會一直上漲。

只要房價還會上漲,那麼房子的一切問題,就不是問題。

哪怕是幾百萬買個十幾平的學區老破小,只要孩子上完學,再漲個一百萬賣掉。

你跟我說,它冬冷夏熱轉不開身,蹲坑夏天蒼蠅多?

抱歉,who care?

這是投資品的邏輯,只要還能漲,所有的缺點都不是缺點。

尤其前幾年全球房地產市場火熱的時候,“首爾房價一定漲”的共識是相當深入人心的。

它的漲幅有多誇張呢?

過去五年韓國房價整體漲了近80%,而首爾光2020年到2021年就漲了近50%。

一套房子,放一個月淨漲200萬元人民幣那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巔峰時期,首爾核心區的房價一路狂飆到了每平20萬元人民幣。

放在全球,那也可以保二爭一了。

韓國人民第一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腺上。

烈火烹油之下,催生了無數的造富“神話”。

按這樣的套路發展下去,韓國用首爾的房地產買下整個美國,甚至左腳踩右腳直接登月,都不成問題。

比較巧的是,當年日本人民也是這麼想的:東京只會熱,不會跌。

80年代無數拿神戶牛肉打牙祭,法國紅酒當水喝的日本老哥更是放下豪言:

拼搏百天,買下阿美莉卡。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不久後,日本迎來了失落的三十年。

當然,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實際要複雜多了,遠不止是房價的事情,以後有機會我們可以單獨出一期內容講解,但它們的底層邏輯是類似的。

回到韓國:

大部分普通人獲取信息其實是相對滯後的。

一開始部分房價下跌的時候,大家還沒多少感覺,直到“全租房”暴雷,市面上拋售的房子越來越多。

大家冷靜下來發現,房價必漲的邏輯似乎有待商榷了。

於是,很多人的心態開始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從認爲韓國首都圈房價必漲,到退一步認爲首爾房價必漲,再到首爾江南區必漲。

大致相當於:

從認爲一線房地產必漲,到只認爲一線房地產的核心區必漲,再到核心區的核心區、黃金SSSR區必漲......

心理預期一降再降。

降到最後,連核心區域的房價都開始暴跌了。

這個時候,“首爾房價一定漲”的共識其實已經垮塌了,反而是下跌的共識開始形成。

大家都在等樓市的煙花什麼時候能炸得更絢爛一些。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利好出盡就是利空,市場掉頭的醞釀,背後一定是另一種普遍共識的形成。

2

但是,共識是不會無緣無故形成的,在共識之前需要有一條“引線”。

也就是,一個傳導機制。

一個市場的雪崩,首先要積累足夠的勢能,要有又厚又重的雪堆在山頭。

然後就需要等待那條“引線”

可能是一聲吶喊,一塊意外的石子,一小塊雪地的融化,也就是那隻“黑天鵝”的出現。

引爆這次韓國房地產雪崩的那隻“黑天鵝”就是“全租房”(也叫傳貰房)。

給還不瞭解的朋友簡單科普下:

所謂的全租房,也就是租客不需要付房租,只需要給到房價50%-80%的押金(水電等另算),兩三年到期後房東全數奉還。

四捨五入等於白住。

而且這個模式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於,租客可以向銀行申請全租房貸款,然後每月只需要付出一筆很少的利息(比正常月租少多了)。

很多人一看,這全租房的利息比正常付月租便宜多了,於是,越來越多租客都投入了全租房的懷抱。

這麼一來,租客租到了房,銀行拿到了利息,而房東也能拿着這筆錢出去投資,拿錢生錢。

似乎就是個“三贏”的局面,前景一片大好。

但,怎麼可能呢?

當年的次貸危機早就給我們演示過了,把房地產“金融化”,也就意味着把最大的那顆地雷裝上了引線。

而全租房的問題,就出在房東這一環。

一開始,大家都堅信房價一定會漲,所以各種“閉眼入”,房地產市場越炒越熱。

於是,很多房東瘋狂加槓桿,拿着租客的押金不斷買房,然後繼續租出去,繼續買房,無限套娃。

炒一兩百套都是小意思,上千套纔算得上個角兒。

每個人都幻想成爲這場資本遊戲裡的贏家,早日出任白富美,迎娶CEO。

如果房子一直有人租,房價一直往上漲,一直有人接盤的話,那一切都好。

問題是,這兩年美聯儲不斷加息,爲了避免資金外流,韓國也只能跟着加息。

這個時候,很多租客發現,全租房的貸款利息越來越高,甚至比正常的月租金還高。

自然而然的,大家都開始拋棄全租房,改月付房租了。

於是,這個擊鼓傳花的金融遊戲開始崩盤:

很多全租房的房子租不出去,房東拿不到錢,資金鍊斷裂,還不上押金,他們只能把手頭部分房子拋售出去回血。

市面上的空置房產越來越多,房價下跌。

這一下跌,很多原本想買房的人又開始觀望了。

於是,這場金融雪崩開始一層一層涌動起來。

到了最後,部分房東實在還不上押金,只能選擇原地蒸發。

而成千上萬的租客,還欠着銀行貸款不知所措......

整個傳導鏈條,徹底崩塌了。

3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也是類似的邏輯,同樣也是把地產過度“金融化”。

只不過,這次的罪魁禍首不是房東,而是躲在幕後的金融機構——

銀行提供貸款,再把這些貸款的“借條”打包賣出去,而後頭的金融機構則把“購房貸款”包裝成了理財產品,再賣給全世界的理財客戶。

恰逢美聯儲爲了刺激經濟,瘋狂放水,於是很多銀行爲了多賺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違規拉人頭,甚至給流浪漢批貸款。

你敢買,我就敢貸。

結果給很多信用不好的人,發放了很多“次級貸款”。

但金融機構也不傻,當時他們想的是,就算借款人沒法償還貸款,還可以拿抵押的房屋來還。

而且,這些次級貸款,早已經被包裝成理財產品銷售出去了,就算炸了,也是大家一起死,風險早就通過金融系統被大範圍擴散出去了。

於是,印鈔機瘋狂運轉,房地產就虛假繁榮起來了,巨大的泡沫通過金融系統變成一個關乎所有人的,巨大的系統性風險。

這就是08年那場把全世界都拉入漩渦的“次貸危機”。

還是那句話,房地產“繁榮”的前提是:借款人都能還上貸款,並且房價能夠一直往上漲。

問題是,早期那批信用評級不好的人,有相當一部分已經還不起貸款,然後房產被沒收了。

於是,同樣是市面上的空置房產越來越多,房價下跌。

很多剛買房的人突然發現,房子不值錢了。

而他們需要付的貸款比房價還高一大截。

跌5%你還能說“是技術性調整”,跌個50%誰看了都慌。

於是很多人果斷違約,房子也不要了,銀行你愛咋地咋地。

第二批房子流入市場,房價繼續下跌,陷入惡性循環......

於是,這場金融遊戲,徹底玩不下去了。

回看這兩次危機,你會發現:

地產本身流動性小,如果沒有金融工具的傳導和放大,很難裹挾天量的普通人進來,演化成災難級的系統性危機,但是總有部分嘗過甜頭的人,想盡一切辦法爲它裝上“金融化”的引信。

把這個擊鼓傳花的多米諾陣列搭建起來。

本來應該承擔風險的人,一邊加槓桿不斷獲利,一邊通過金融系統,把層層包裝的爛賬和風險,轉移到無數的普通人身上,讓它變成一個需要全社會買單的巨雷。

最後留下一地狼藉。

但是,古爾丹,代價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