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際夫專欄/社會住宅可以解決高房價?要信就信吧!(下)

羅際夫撰文/圖片提供

上週談社會住宅,講到地從那裡來的問題,其實,找地不易,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先找現有的公有房產做爲實施社會住宅的第一步,我倒覺得這做法不錯,先清查閒置資產本來就是各級政府應該做的事,可以先照顧到需要幫助的人,偏偏這麼好的做法,卻執行得荒腔走板

捷運宅開放供社會住宅使用一事來說,我看到的是官員非但不先溝通消弭住戶的擔憂,反而是不查證就先爆料深化民衆的對立,而且還無限上綱把全臺北市民都說成既刻薄又無情人類,展現的還是爲官以及所謂高級知識份子的傲慢。住戶會反彈,會恐懼,這是可以想見的,我就不信,假使這些官員住的社區要被列爲社會住宅,他們自己或是他們的鄰居不會有意見,當然,他們很多人都是住豪宅,可能不會有這種煩惱。(如果那一天他們的豪宅也釋出部份做社會住宅,那住宅正義或許就實現了也說不定。)

既然是父母官,也是公僕,解除大家住的恐懼本來就是義務,爲什麼不會想想,擬定一套雙贏的計劃,把一般住宅與社會住宅的共有社區經營另類的示範社區,例如,提供一套有效管理制度,並確實執行,或是給予這些居民一些食衣住行育樂優惠,例如大衆交通工具的優惠,或是租稅優惠,再則還可以考慮,多在這些社區辦些指標性主題活動,增加互動或是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展現誠意,纔是正道。

我也不覺得社會住宅進駐社區會影響房價,臺北市有一處國宅一直被視爲是某種型式貧民窟,然而,這個社區附近還是蓋了很多房子,房價也沒掉,但不可否認,如果社會住宅沒管理好,可能會引發社會問題而讓人卻步也是事實,過去我們也蓋了很多國宅,但結果咧?一下子蓋幾千上萬戶的社會住宅,我敢保證,一定是蓋完就算交差了事,可以在政績上列一筆了,蓋了之後呢?管它去死!反正管不好是後人的事。

所以,重點是在管理的執行力,而不是隻想着或急着展現政績,如果蓋住宅之前就先公佈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給予住戶各項優惠,說不定,還有很多人想方設法買這個社區的房子呢!

此外,還有一個令我不解的討論就是,官員也好,學者也罷,以及我們的媒體,在討論社會住宅議題時,口口聲聲說是要讓“年輕人”有房子住,如果大家把社會住宅界定福利政策,那照顧順序首位就不應是年輕人,中老年人才該是優先被重視的一羣,特別是高齡化社會離我們愈來愈近,現在的政策邏輯大有問題,不是嗎?

千萬別抓我語病說年輕人不該住社會住宅,我可不是這個意思,而是順序問題,對於年輕人,我們應該提供更好的購屋優惠條件,讓他們能買房子,就像新加坡一樣,但我也瞭解,大家「那麼關心」年輕人的用意,選票嘛!

自從上週寫了上集後,就一直在想,若是一開始思考社會住宅政策時,就以建立模範社區的方向規劃進行,而不是一直想着把人「塞」進住宅,數字好看就好,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社會觀感」,或許很難,但不做怎麼知道不行呢?假使依照現在的模式執行,社會住宅會執行成什麼樣子,有沒有實現居住正義,解決高房價問題,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羅際夫:現職:正聲廣播電臺財經早知道」節目主持人經歷:1. 《民生報》理財組記者2. 《Smart智富月刊》主編、採訪主任3. Ettoday 東森新聞報財經組召集人、組長4. 中央廣播電臺「智富理財風」共同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