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再次迴應《羅振宇的騙局》,看看他怎麼說

(原標題羅振宇迴應《騙局》一文:文章沒說錯,接下來要更好的提高用戶體驗

文章沒說錯,接下來要更好的提高用戶體驗 " style="outline: none;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vertical-align: middle; max-width: 100%; display: block; height: auto; margin: 0px auto;" />

張葉

10月31日晚,在得到“晚八點例會”直播中,羅振宇針對此前《羅振宇的騙局》一文給出了迴應。

羅振宇直播時說,“其實今天是個標題黨,根本沒打算迴應那篇文章,我們只是想看看來看熱鬧的人有多少,順便宣佈一下公司下一步的戰略轉型。”不過,他還是藉着談論“一家公司在這個時代如何面對批評”的話題,迴應了《羅振宇的騙局》一文。

針對文章,羅振宇表示,“那篇文章說錯了嗎?真的沒說錯。有的人就那樣,他訂了知識產品,訂完覺得沒用。沒用又花了錢,他是得吐槽。”不過,這篇文章“讓我們終於想明白了這個公司下一步的策略”,“我們決定今後所有的營銷費用廣告費用、市場費用全部用於服務好我們現在的用戶。”

羅振宇直播視頻截屏

《羅振宇的騙局》文章曾在10月25日刷屏朋友圈。該文直言,包括羅振宇的得到在內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事實上,該文是轉載於三個月前一篇《羅振宇永遠不好會告訴你的秘密》,僅僅是改了標題。

文章寫到,得到APP的內容產品爲“二道販子產品,聽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夠系統,且失真,更多意義上只是滿足絕大部分不喜歡讀書的人被人稱之爲讀書人的虛榮心。簡而言之,得到的三宗罪是:一、羅胖更多意義上滿足了絕大部分人不喜歡讀書卻喜歡被人稱之爲讀書人的虛榮心;二、得到傳授的知識常常“藥不對症”;三、得到傳授的知識“是未經你羅胖思考的”。

在文章被瘋狂轉載的當天,羅胖曾在朋友圈發文迴應稱:不值得討論。

一篇文章兩次發佈、造成兩個10W+的三個月裡,羅振宇備受爭議的主要原因其實不難理解,終歸是以其爲代表的知識付費。

據鈦媒體瞭解,在這短短三個月內,知識付費市場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分工和迭代:蜻蜓FM完成10億元融資、千聊完成千萬級別的A+輪追加融資、羅永浩、papi醬等知識付費明星“退水”……但是根據阿里應用發佈的Q2報告,2017年,知識付費市場的規模在500億左右,其中,羅振宇佔到的比例,可能連1%都不到。那麼爲什麼會是羅振宇?

曾在央視就職的羅振宇,坊間給他的愛稱是“羅胖”,嗜書如命、知識淵博、觀點犀利,總能從別樣的角度看問題。最初進入央視時,羅振宇只是一名臨時工。成爲《對話》欄目製片人後,主持人的開場和結語都得是他組織,碰到配合不默契的主持人時,他會私下感慨“半身不遂”,由此,他對信息輸出慾望愈發強烈。2008年,他離開央視加入《第一財經》,在後者的欄目《中國經營者》裡,羅振宇終於夢想成真成爲主持人,實現了“一定要把我這張胖臉露出去”的心願。

四年後,2012年,他再次選擇離開,並和媒體人申音一起創辦了羅輯思維,在“明星+經紀人”模式的運營下,羅振宇的個人品牌被無限放大。2013年8月9日,“羅輯思維”推出“史上最無理”的付費會員制,僅半天就告罄,輕鬆入賬160萬。但在2014年,因與申音5:1的股份分割問題,二人“分手”。單飛的羅振宇開始自己運營以微信公衆號爲軸心的“羅輯思維”品牌。

羅振宇一直自喻爲“知識商人”他認爲用戶時間碎片化是既定事實,用戶選擇用碎片化的學習來填充這些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在這個時代,擁有知識成爲了變現形式。然而,碎片化的時間真的能夠學習,學習碎片化的知識真的有用?這一問題也成爲《羅振宇的騙局》一文中最大的質疑之處。

到了2016年,羅振宇在一次演講中直言不諱:“微信公衆號生態正在劇烈的惡化過程中”。這次體會的產物就是“得到”知識服務App。

得到的用戶定位很清晰,也深諳用戶心理——用戶們就是來“學習、掌握技能”的,他們熱衷於看“如何快速閱讀”、“如何成爲演講高手”、“如何有效學習”。來得到,就有一種“我在學習,我在看書,我沒有虛度光陰”的心理暗示。

2016年,羅振宇跨年演講中,2天入賬越4500萬的龐大數字;今年7月,網上曾傳出一份羅輯思維擬融資9.6億元,目前估值約70億元的消息。雖然隨後背羅振宇證實“羅輯思維還是個初創公司,當前一切一切的重心都是做好產品、伺候好用戶,在知識服務這條路上結硬寨、打呆仗。別的啥都不想,想也沒用,想多了耽誤手頭的事。”但現有的投資名單中更有不乏柳傳志、俞敏洪包凡等圈中大佬以及啓明創投中國文化產業基金等重要投資機構,羅振宇可謂是已經成爲國內不折不扣的自媒體“首富”。

在直播中,羅振宇甚至還不忘自嘲一番:“中國第三季度最著名的騙子是誰?李笑來啊!羅胖對李笑來真好,挺身而出,搶過了這個桂冠戴在自己身上,成爲第四季度最著名的騙子。” (鈦媒體編輯張葉綜合報道)

以下是羅振宇口述節選,來源i黑馬&創業家:

我今天想聊的話題是在這個時代怎麼面對批評?說實話,我覺得那篇文章也沒寫錯,它說了很多正確的話,咱也不能因噎廢食。但我並不是說他罵了我,我還誇他,我想說我們終於想明白了這個公司下一步的策略。

這些星星點點的策略原來一直沒有機緣徹底打通。這兩個機緣發生得特別巧:一個是這篇文章刷屏,另一個幾乎發生在同一天。我們的一個策略公司幫我們做市場廣告策略,那天下午我們在辦公室開會,想用一句非常簡單的話把公司的業務說明白。大家都不是笨蛋,但想來想去真說不明白。

我們公司做的事其實是常年和用戶共同建設、思考迭代出的一個產物,想跟一個對你的事完全陌生的人把事說明白太難了。會開到最後,結合那篇刷屏的黑文,我們突然明白,這家公司不能按照過去公司的邏輯玩。

我們的資產、最爲寶貴資源是用戶。我覺得未來整個社會人羣會分解成一個個價值公民羣落,而企業的使命是創造維護這個(羣落的)價值核心。你天天去想流量,想怎麼影響陌生用戶,其實是沒有用的。

得到有今天,其實就幹對了一件事——不斷地讓用戶覺得我們挺牛逼的。向陌生用戶解釋你是咋回事不是我們的責任。從一個用戶都沒有到今天1200萬用戶是我們每一個初始用戶向他身邊人傳播的結果。這是事實,這個事實造就了這家公司,塑造了我們的產品邏輯。所以,做市場投放去告訴跟我完全沒有關係的用戶我是誰,沒有必要。

我們也在反思。過去一年多得到的重點是放在營銷上,這肯定是不對的。爲了公司的增長,我向那些沒買我產品的人拼命地推銷。這個姿勢是錯的。我們應該像維護一個城邦一樣。一個好的城邦不用到處去發移民廣告,只需要維護好這個城邦的交通基礎設施、市民文化,讓大家覺得自豪,外面的人自然會拉家帶小,投親靠友移民到你這個自由的城邦來。

未來時代的營銷也好企業成長也好,都是通過價值這個中轉點來實現的。所以我們決定今後所有的營銷費用、廣告費用、市場費用全部用於服務好我們現在的用戶,讓現在的用戶覺得我們挺牛的就夠了。當他覺得他所圍繞的這個價值核心,他維護的、置身於其中的這個城邦有價值,他會向身邊人去解釋,推銷。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挺重要的轉身。轉身之後,圍繞我們要做的事,我想說幾點:

第一點,什麼是流量和用戶資產。這兩個概念其實在互聯網界是分不清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把用戶當流量。

前不久我有一個朋友,廣告界的大佬,他跟我說,我這裡有一個資源,可以在幾個省內的每一張彩票的背面給你印上得到APP的專欄廣告,一個月三億張。看在咱倆交情的份上,我免費送你一個月。我說我不要。因爲用戶會看不起我們。這完整地說明了什麼叫流量思維,什麼叫用戶是寶貴資源思維。我希望公司的全體同事都能夠向後轉,盯着我們現在的用戶,維護他們既有的體驗。

第二點,回到那篇黑文,你去看,那篇文章說錯了嗎?真的沒說錯。有的人就那樣,他訂了知識產品,訂完覺得沒用。沒用又花了錢,他得吐槽。那天劉潤老師也轉發了文章,他說了一段話:寫這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會寫《讀書無用!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放在10年前,會寫《MBA無用,讀完總裁班後,公司終於倒閉了!》。這就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看到的真相就是這個真相,他們的憤怒是真實的,上當受騙的感受也是真實的,你跟他擡什麼槓?

80年代,我親眼看着一些年紀輕輕的鄰居白天工作,晚上下了班上夜校。你說有啥用?到最後發現,中國社會那一代的社會中堅,只要是上夜校的就沒有混不好的。是夜校辦得好嗎?就像我們今天說是得到做得好?不是,是那個時候的夜校和今天的得到把這羣人挑出來了,這些人難道不知道那個時代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嗎?他知道,他就是上進,這樣的人熱愛學習、持之以恆,就算沒有夜校,他一樣也是那一代人當中最傑出的人。

有人說我們應該正式地在媒體上發言迴應,或者寫一篇稿子駁斥他們,真的沒有必要。這是兩羣人,人家看人家的真理,我們看自己的目的,隔着楚河漢界,根本沒必要回應。看自己的用戶,不搭理外界的聲音,這是我們公司後面的長期策略。

第三點,體驗的維護是一件“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事情。作家龍應臺說,我到一個城市,根本不看它晴天是什麼樣,就看它下雨天,(如果)有泥濘、水排不掉,就說明這個城市管理得不好。體驗是一個特別精細的東西,我們最擔心細節上的體驗崩潰。一個人身上的一個細節就可能會讓你對他的整個印象敗壞掉,這是經營體驗公司的原罪,做不好很容易垮。

第四點,我們公司是以沒有任何規矩著稱的,我們沒有上下班時間,沒有KPI考覈。有一次,我在一個小組討論上,聽了十分鐘聽不下去了,我說你們在幹嗎,你們居然在談產品的規則,不是不要規則,是談規則沒有用。我們給用戶交付的是讓他們覺得聽到這段有啓發,聽到這段可以換了一個維度想問題,定下任何規則都是喪失這個目標的根源。我不反對大家討論標準,標準是很好的工具,但是目的只有一個,你生產的內容是不是能讓用戶真的有所收穫,其他全是扯。

最後一點,服務用戶不是簡單的“服務”兩個字。事實上,我們公司身上帶着一個責任,要讓我們的用戶爲這家公司提供的價值觀產品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非常有幸握有移動互聯網這個最新的工具,對整個人類的知識文化進行重新整理、交付,這是一個多麼巨大的工程。

我們不再會搭理外界的聲音。他罵我有他的道理,我不說他是對還是錯,我不聽。我們唯一關心的是轉過身,向哪怕爲我們付一塊錢,充值了一塊錢的用戶勤勤懇懇地提供服務,讓他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