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新冷戰》李牮斯/美中翻臉成定局 對中美下注不能降低臺灣風險

● 李牮斯/曾任國際避險基金投資

臺灣共識將因中共在中美博奕中的敗退而誕生:美中翻臉已成定局,一貫的政治對衝策略並不爲臺灣降低風險

避險基金界的傳奇人物,「開放社會基金會」創辦人索羅斯(George Soros)曾經說過:「重點不在於你的判斷對錯,而是當你對的時候賺了多少?錯的時候又虧了多少?」

投資的世界裡,有許多方法可以讓我們在錯的時候限縮虧損的幅度,「對衝」(Hedge)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作法,即在投資組合中建立額外部位,以稀釋風險事件發生時可能出現的虧損。

地緣政治的歷史中,也常看到類似對衝的作法。

▲ 在地緣政治常看到類似對衝的做法。(圖/路透社)

世界劇烈變化 國家政策商業模式變革

美國與中共建交以來,爲了因應兩強友好的宏觀環境變化,臺灣身爲島國多少也遵循着對衝風險的準則。「不統不獨不武」三不政策以及「一中各表,維持現狀」,便是透過不在兩強中選邊站立場,來對衝掉得罪任一方所可能造成的威脅。

近年則有因應中共崛起的「新南向政策」,起先提出時也許令人費解,近期則證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對衝妙棋,有效降低臺灣經濟過度仰賴中國的風險。

列寧有句名言:「世界可以風平浪靜的過幾十載,卻也能在幾周內經歷如同數十載的顛沛。」

放眼世界,無論政治、經濟、貨幣,甚至社會形態,當前都正在經歷劇變(延伸閱讀:疫情給世界的恐慌只是序曲 幾十年積累的槓桿經濟壓力準備反撲)。

行之多年的國家政策與商業模式,都必須開始省思是否有依趨勢變革的需要。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美之間的摩擦亦已累積足夠熱能,將點燃可能持續幾十年全面性且跨戰線的激烈角力,唯有一方陣營明顯勝出方休

過去一個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聯合四大部門發佈對中策略宣言,如同吹起了凝聚舉國上下共識的號角

明白的是,造成當今局勢的壓力,是中國提出「超限戰」的對美策略後至今二十多年所累積下來的。這樣的對峙對美國而言,並非川普爲今年總統大選鋪路的一時之策,而是退無可退的反攻

中美化友爲敵已成定局,在選後無論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當家都會持續下去,這已是兩黨共識,更不可能因爲疫情、景氣循環的影響而就此罷手。

▲ 投資專家認爲,中美對峙並非一時之策,而是退無可退的反攻。(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對中美下注 非合理對衝風險作法

中美博弈,全球選邊站的趨勢下,臺灣最適合的「對衝策略」爲何?

執行對衝策略的前提是要釐清投資的主軸是什麼,如此方能明白可能的風險在哪邊,以籌劃降低風險的方法。

臺灣的主軸在年初的總統大選時已底定,那便是在這場中美博弈中,站在由美國領頭的民主陣營裡。

在這樣的主軸下,加上中美已不再友好的背景,過去不特別傾向一方,兩邊下注的模式,已非合理對衝風險的作法,甚至有讓臺灣蒙受額外損失的可能。更重要的,這亦與可能因勢成形的「臺灣共識」背道而馳。

▲中美新冷戰開打,投資專家認爲,對中美下注可能讓臺灣蒙受額外損失。(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超越藍綠的臺灣共識形成條件

若中國在衝突敗陣,超越藍綠的臺灣共識即將形成。

多年來臺灣藍綠陣營分立,對中政策分歧,部分是因爲民間仍普遍存在「中國是全球最大市場,臺灣有語言地緣優勢」以及「中國武力強大,若武統則美國遠水難救近火」的思維。但事實上美國與其盟國已敲響戰鼓,並開始全面反擊中共,這些過去視爲理所當然的假設有可能一夕破滅。

不妨假想,若中國經濟在貿易戰之際,其仰賴的美元供給又受到切斷並造成通縮性大衰退,代表大陸不再是最大市場;在軍事上,中共若在南海接下來可能爆發的衝突中敗退,則顯現其無力武統臺灣。

華人圈內的強國自信如氣球般長年被小粉紅吹漲,在上述狀況下將一戳即破。臺灣人民亦將驚覺中共不僅不是臺灣唯一的選擇,亦不是合理的選擇。

在經濟與軍事現實重新考量下,人民自然會選擇民主陣營與自由普世價值,作爲超越藍綠的主流臺灣共識。

▲ 投資專家認爲,對中美下注的作法如今無法降低臺灣的風險。(圖/路透)

孤島「對衝思維」需改變

索羅斯人生中的幾個代表作,都是沒有對衝風險的。

時爲1992年,索羅斯手下大將Druckenmiller一日跑到老闆辦公室跟他說:「我研究遍了,英國央行絕對無法阻擋英鎊的大跌,我們該把整個基金壓在放空英鎊上!」

索羅斯回:「這是我聽過最笨的建議!這種二十年少見的機會,我們至少該壓個兩倍槓桿放空英鎊!」

他所操盤的量子基金在此役賺了十億英鎊,並奠定了索羅斯宏觀投資大師之名。

回到臺灣,身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也許臺灣應一改過去孤島的對衝思維,專注思考如何貢獻一己之力,提升民主陣營在中美博弈中的成功率,以及如何讓我們因世界局勢變化所獲得的優勢最大化,奠定人民長遠福祉

一如索羅斯的代表作,抓住臺灣金融業的百年契機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延伸閱讀:疫情後把握臺灣超車機會 高雄作爲新金融中心)。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美中新冷戰》沈榮欽/臺股大漲肇因「新冷戰」 臺灣曾是美蘇冷戰受益者

► 美中新冷戰》趙春山美國化憤怒爲行動 蓬佩奧吹響「新冷戰」號角

蔡錫勳/後安倍時代:第二波疫情、南海紛爭 安倍如何接招?

盧信昌臺積電東亞IC生產鏈鏈結綜效必暫時止歇 經濟決策自主被地緣政治和選舉污名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