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麪包蟲」分解塑膠當食物 長大還能製作「新豆腐」

▲圖左是蛻皮前後的黃粉蟲幼蟲圖右成蟲。(圖/ 翻攝自維基百科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美研究團隊近日聯手發現,又名麪包蟲」的「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膠,因爲它們的體內可以分離出一種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研究指出,這些以聚苯乙烯爲食物來源的黃粉蟲,與正常取食的黃粉蟲是一樣「健康」的,不僅可以作爲飼料,用於飼養寵物經濟動物,同時還可用於治理「白色污染」。

美國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和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觀察到,100條黃粉蟲每天可以吞食34至39毫克的聚苯乙烯塑膠,相當於一小片藥片重量。進入體內後,這些塑膠或被其吸收,或被降解成二氧化碳,總之,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不到24小時。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史丹佛大學的高級研究員吳唯民(Wei-Min Wu 音譯)介紹說,這項研究不僅首次爲微生物降解塑膠提供了有力科學證據,同時,也爲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膠製品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

▲以黃粉蟲爲原料製作的「新豆腐」。(圖/騰訊網

「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又名「麪包蟲」或「麥皮蟲」,是一種倉儲害蟲,但是,由於其體內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甚至可達50%以上,因此又被譽爲「蛋白質飼料寶庫」。今年2月份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生團隊,就曾以黃粉蟲爲原料,製作了一種「新豆腐」,並稱其蛋白質含量比普通豆腐還要多,甚至與雞蛋等量

從這份發表在美國《環境科學與科技雜誌上的報告來看,這些以聚苯乙烯爲食物來源的黃粉蟲,與正常取食的黃粉蟲是一樣「健康」的,不僅可以作爲飼料,用於飼養寵物或經濟動物,而且其排泄物也依然能夠用於農作物土壤的育肥。

其實,早在2009年,臺灣台中女中的二年級學生曾依晴,就已經發現了「麪包蟲分解保麗龍」的特殊作用。當時,曾依晴前後共解剖了五百多隻麪包蟲,最終在其消化道中發現了可以分解保麗龍的細菌,並將其命名爲「紅菌」。據悉,她的這項研究還獲得了當年「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的第三名,被高度評價爲「可改變人類無法分解保麗龍的窘境」。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