麪條也有新“姿態” 細數中外11種特色麪條

蕎麥麪——日本料理的“關東軍

蕎麥的原產地是中東,蕎麥麪的吃法源起中國北方,鎌倉時代(1185—1333年)中國的手工制面技術傳到日本後,蕎麥麪在關東地區廣受歡迎。蕎麥這種高寒地區的糧食作物,對生長的條件要求並不高,在相對貧瘠的地區也能有穩定的產量,日本的長野山梨兩縣就特別適合種植蕎麥。但是,起初蕎麥麪的製作成本比較高,普通百姓家是吃不起的,還是隻能將蕎麥簡單地煮熟來吃,結果“吃蕎麥”就成了貧窮的代名詞,以前在蕎麥的產區,一直有人奉勸姑娘們“不要嫁給家裡常吃蕎麥的人”。

蕎麥麪有冷、熱兩種吃法。冷吃以冰鎮方式上桌,然後把廚師準備好的配料(蘿蔔蓉、紫菜芥末)倒進師傅秘製醬汁裡(每個師傅都不同),就像過橋米線那樣,把面在調配好的醬料碗中“過橋”一下,再配上不同的菜,或者在面里加進一個生雞蛋。熱吃就是配上湯底,再加七味調味,湯底宜清淡,用昆布青花魚和幹冬菇熬出,來突出蕎麥麪的麥味,但是也有口味偏重的吃飯,湯底用數味海鮮,加醬油清酒熬出。

在日本,蕎麥麪有長壽的意思,生辰之日全家人會一起享用。日本不同地方的蕎麥麪文化也有不同:有的寺廟給住宿的香客吃蕎麥麪;有的地方在豐收之時用蕎麥麪招待已出嫁的女兒及其丈夫;有的人會在搬進新居時候送蕎麥麪給新鄰居。

割:蕎麥麪有時候會與小麥面混着吃,這兩樣東西的營養價值都很高。蕎麥麪分爲“七割”和“十割”,七割是七分蕎麥和三分小麥,十割即指全蕎麥,也稱“生蕎麥”,前者口感相對滑嫩,後者麥香味更重,可以根據個人口味上的不同喜好來選擇“七割”還是“十割”。

烏冬面——日本切面巔峰之作

冬面和蕎麥麪有些類似,一樣是高寒地區的產物——小麥,工藝也是從中國傳入。其實烏冬面在做法,就是中國切面的做法,不同的是,日本人在和麪的時候用的是鹽水,促使麪糰內快速形成麪筋,然後擀成一張大餅,把大餅疊起來用刀切麪條。後來,在製作過程中人們又在麪粉中加入了大米粉,這樣做出來的麪條介於切面與米粉之間,吃起來口感比較軟。

烏冬面也有冷、熱兩種吃法,涼烏冬拌濃料吃,熱烏冬就要靠湯底了。不同於蕎麥麪,烏冬面的湯底並不需要很清淡,因爲烏冬面本身是沒有什麼味道的,所以一般用加肉或海鮮的高湯,湯中加七味、醬油、清酒、味噌、菌菇等調味料,最常見的是牛肉烏冬面。

烏冬面也適合天婦羅,考究的地方,天婦羅採用純麻油進行煎炸,粉團適中,當烏冬面上桌後,把炸好的天婦羅全盤進湯裡浸泡,鮮甜的湯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可口。吃烏冬的實際是有講究的,要在上桌後兩到三分鐘時進吃,這時烏冬的韌性還沒有消失,更已經吸收了湯的味道。

有趣的是,烏冬面在日本漢字中寫做“餛飩”,而中國的餛飩,在那裡卻另有片假名的寫法,有說法烏冬面最早的時候並不是現在這樣切成條狀,而是團狀,以“混沌”之意命名。烏冬面最早在日本是寺院食物,後來才傳入民間。

七味:七味粉的簡稱,日本的一種調味料,由七中不同顏色的調味料配成,全名“七味唐辛子”,“唐辛子”就是辣椒,唐朝時候傳入日本。七味經常用於蕎麥麪和烏冬面的調味,不同的七味配方不同,風味也不同,主要配料有:芥子陳皮、芝麻、山椒火麻仁紫蘇海苔青海苔生薑等。

餐廳指南:

稻菊日本料理

菜系:日本菜

地址:澳門友誼大馬路星際酒店

延伸閱讀:舌尖上的冒險 挑戰致命獵奇美食